返回第 26 章(第3/4页)  把时间当作朋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所以说,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7.b 提前准备的好处

    提前准备的好处往往只有那些提前准备的人才可能真正体会。然而,无论多么麻烦,只要允许我多唆一点,我就可以做到让那些读我的文字的人哪怕从未真正提前准备过什么事情,也都真正能够明白提前准备的种种好处以及“意外”的好处。为了说清楚,必须先从一些貌似并不相干的事情开始说起。

    所谓“灵感”

    读书的过程中,一个格外有趣的现象是,当你意识到你需要,想去找关于某个特定的领域的书的时候,好书会自动出现--或者是朋友送你的,或者是你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随手翻到的,或者是在网上闲逛看到不知道谁写的帖子里提到的,甚至可能是早就存在于你的书架上你却一直没时间看的……

    我最近的遇到的这种情况格外多。在我整理这本书期间,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他都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却从来没打开看过的,给我许多启发的 Thomas Sowell的《Knowledge and Decision》原版;在我自己书架上的早就看过好几遍的《The Tipping Point》、《Mean Genes》以及好几本其他书中,“发现”了许多特别好的例子;在书店闲逛随手拿到的是书中几乎随处都有内容可以验证我过去很多想法的《少有人走的路》,在机场书店(书店在机场里总是不lún不类,除了杂志之外很少有好书)里看到的包装和设计都很差但仅凭作者的名气就可以保证读完不会后悔的毕淑敏的新小说《女心理师》--里面有个特别好的类比以后的篇幅中会提到……

    我讲作文课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向我抱怨,“老师,我找不到例子,怎么办?”最初我总是很耐心地告诉学生,“例子这东西,就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还有的同学问,“老师,我怎么找不到像你上课举的那样精彩的例子呢?”,我就回答:“继续找。凡事儿都只不过是靠积累。”

    今天想来,这样的回答未免过分简单化了。然而,好几年的时间过去,直到有一天,我在讲一道GRE作文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分简单化。讲那道题的时候,我提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于是,我就必须向学生举例说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遗忘了呢?”我问学生,“有没有人可以说出三个,对我们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却被遗忘了的人物呢?”一听说“三个”,课堂里几百人,少数几个刚刚犹豫了一下才举手的同学又慌忙地把手放下了。

    举例说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遗忘了呢?”岂止不容易,甚至差一点就不可能。你想啊,你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整个社会都遗忘了,作为一分子的你又如何知道呢?就算现在直接用google在互联网上搜索,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随后,我就一口气提到许多比如陈寅恪、张志新、蒋彦永、高耀洁,等等一连串的名字。每提到一个名字,我就要请所有没听过这个名字、或者听过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人的同学们举手,结果每次都是绝大部分同学举手。

    就有同学当堂发问:“老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告诉他们,“原本我也不知道,甚至我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跟他们只有一点是不一样的,这些题目和刚刚那个句子“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是我很久以前记录到我的笔记本上的,所以,后来有某一天读到关于刚才那些人的文章,尽管当时的阅读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或者目的,与写作文无关,但是,一下子就想到那个曾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