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归激动,这个话题终究还是告一段落了。
诸葛亮没有追着王羽寻根问底的意思,后者说的本来就是个大方向,具体的细节,应该连他自己都不甚了了,如果只是揣摩王羽的深意,现在露出水面的这些信息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总是要召开军议、政议,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最终有个草案。
草案出来之后,按照青州的惯例,还会打造试点,在小范围内施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过,才会有最终的法令推出。
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王羽现在只能算是提前吹风,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另外,用这个计划还有救人的效果。若不是王羽及时赶到,抛出这个不成熟,却已经足够惊人的平北策,公孙瓒在华佗赶到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实际上,公孙瓒失去意识和华佗入帐几乎就在同时发生,所以华佗当时才会那么暴躁。
而王羽在内部商议之前,就向公孙瓒以平北策相示,显然准备用幽州军来当第一个试点。
诸葛亮觉得这可能不仅是王羽反应机敏的问题,而是他早就有了腹案。幽州军长期在边塞征战,多次越境追击胡人,对草原很熟悉,公孙瓒更是一时名将,是个相当适合的执行者。
同时,这个计划的提出,还可以唤起公孙瓒的求生之念,让他有个雪耻振作的机会。若换了别人,说不定会觉得去塞外是被流放了,只有公孙瓒不会这么想,而且还会鼓足劲头,全力以赴的不断开拓进取。
这就是一举两得了。
如果再往深里想,政治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首先就是消弭了幽州大战的负面影响。
此战虽胜,但友军却损失惨重,濒临覆灭,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按照王羽不分封的土地的惯例,幽州军将会失去地盘和自主权,被青州军完全吞并。如果华佗没能救回公孙瓒,说不定还会有王羽暗害盟友的流言传出。
当然,参战的己方都心知肚明不是那么回事,但流言这东西,本来就是半真半假,参杂而来的。忽略掉中间的细节,只从结果推论,这样的流言确实也有几分合理性。
实际上,北征本来也有这么个目的,只是王羽没打算用阴暗或强硬的手段,而是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公孙瓒。
想到这里,诸葛亮也是暗道万幸,幸好自己没懈怠,移防西关,刚好误打误撞的救了公孙瓒。否则的话,就算主公的计划再好,公孙瓒死了,这流言只怕也就坐实了。
这种影响说大可大,说小也小。
一直以来,青州军似乎都是在孤军奋战,但细细历数,青州军的盟友并不少,从盟友那里得到的帮助同样至关重要。
就目前而言,除了幽州军之外,青州至少还有两家关系密切,三家关系普通的盟友在。前两者是张燕和吕布,后者则是袁术、公孙度以及刘表。若是硬要说,董卓暂时也可以算作青州的合作伙伴。
其中以刘表的关系最为普通,双方离得远,没什么利益冲突,也没什么瓜葛,大体上就是秉承远交近攻的原则,遥相呼应。凭借这个关系,王羽可以顺手从荆州拐带一些人才出来,而不会受到妨碍,比如孔明自己和同学庞统,以及黄月英,石韬勉强也算一个。
和董卓的关系也差不多,河东之战后,双方有了些贸易方面的合作。凭借这样的筹码,北征之前,王羽从董卓那里强要来了一封圣旨,在名义上,给了刘虞极为沉重的一击。
袁术和青州结盟的时间最长,反复的次数也最多,双方好的时候,可说是蜜里调油,翻脸的时候,也是剑拔弩张,明枪暗箭,甚至一度动过刀兵——当然,袁术是不承认的,为此他甚至抛弃了大将纪灵,说偷袭王羽是后者的个人行为,与他没有关联。
不管怎么说,双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