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风云突变(第1/2页)  浮生散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江母熟知天象,常常说“久晴必雨,久雨必情。”,江雨十分赞同。但同时他觉得这话放在当下的局势也是十分妥帖的。

    短暂的晴天之后,迎来的不是长久的阴天或者就是狂风暴雨,久久地拍打。

    诚如一些明智之人所预料的,一山不容二虎,挑起纷争的就是其中一个所谓的看似巨大的纸老虎。

    45年10月秋,领导人蒋介石邀请领导人赴重庆商讨共处事宜。支持一方的许多其他党派人士当然是明白此行的危险性。

    但又不得不去,实在无奈。若是不去老蒋则可学日本借此自己制造机会来称霸全国,消灭“异族”以实现其一党独大。

    但民众们深知,战争往往是某一派得利而饱受苦难的永远都只是老百姓,他们已经经不起蹉跎了,只想着安安稳稳的过过日子,度完这穷苦的一声。

    深知民众心思的员们了解普通人的苦难,因为他们既是党员也同时是普通的贫苦人家。

    于是乎,同志,这位普通人家出身的人毅然决定前赴重庆与之谈判,之后在10月10日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以求和平。

    这位出身被看为是草莽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让世界熟知的是他的强大的排兵布阵的能力同样也有其诗名。

    此行让重庆那帮自以为是的伪伟人们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而展现其人格魅力的正是一首词

    《沁园春一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诗江雨是拜读过的,他清楚地知道其实这诗原本是在1936年写的,当时他便极为欣赏这首,也正是此诗彻底改变了在他心中的形象。

    他原以为这位的领导人定然是善武而不善于文,马背上的英雄罢了!却不想竟是位可上战场杀敌也可在案前舞文弄墨c文韬武略的人才是也!

    而前往重庆之时,顺带招录了一遍赠送给诗人柳亚子,自此此诗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迅速火遍了全国。

    —————————————————————

    再说这蒋委员长,表面上打着和谈签订合约的幌子,背地里却养精蓄锐,集结军队又拉上老美撑腰,在暗地里使绊子。最终不出江父所料,蒋委员长撕毁了亲手签订的《双十协定》。

    江父看到听到此消息,虽然心中早有预料可还是忍不住的叹了口气。

    战争从来最可怜的就是没权没势的普通人喽!

    将士累累白骨山,青史处处一人功。

    江雨知道他们这久经风雨一大家子大概又逃难喽。

    因为玉秀还有身子,已经7个多月,不便四处奔波辗转。江雨四处找关系,好不容易才搞到了几张车票,可供江父江母二人倒几趟车谈到香港避难,此时香港还算安全。

    江母本想着自己不走,儿媳妇快要临盆了,她在身边也好帮忙照顾一下,为自家儿子分担一些。但江父知道,儿子江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而他和江母已经老了,若是此时再留在他身边只会让他分心,成为江雨的负担,故而在江父的百般劝说之下,江母才依依不舍的坐上了前往香港的火车。

    江父与江雨提前商量好,在他们在香港的期间,两方依靠书信联系并且应该定时写信,以确认对方是否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