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4章 中国的近代史(第2/3页)  象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象棋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黄金时期。建国以后,象棋工作者们总结发扬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使象棋文化的更加绚丽多彩,真正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56年,象棋被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象棋这一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娱活动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以棋为生的“棋人”生活有了着落,可以安心下棋,再不被视为“贩夫走卒”。1956年,象棋被列入国家正式体育项目,当年年底即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1956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中,象棋是唯一的比赛项目,而围棋和国际象棋则被列为表演项目。参加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的各地选手为:西安王羽屏、天津薛占金、武汉李义庭、青岛戴光洁、旅大李小村、沈阳薛家语、杭州刘忆慈、开封田嘉树、成都陈开远、南昌冯德深、兰州魏长林、济南邹煜滋、太原王庆杰、上海何顺安、南宁周寿阶、福州林幼如、长春赵震寰、广州杨官璘、西宁张增华、贵阳赵恒泉、保定邓裕如、长沙李定一、承德陈国衡、重庆刘剑青、合肥祝林瑞、郑州毕铁珊、北京侯玉山、昆明邓鹏、哈尔滨王嘉良、乌鲁木齐纳金元,共30名棋手。

    其中最年轻的只有19岁,最年长的已经61岁。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从12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体育馆的比赛馆举行,比赛分为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实行双局循环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