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一章 探营(第1/3页)  迫降在明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京郊的生活是多彩多姿,悠闲自由的。从通州始发的贩夫走卒络绎不绝赶往京城,中间还夹杂着不少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密集而频繁的人群流动,也让沈嘉所在的小镇充满活力。借用现代的行话,就是这个不知名的小镇服务业异常兴盛。比如茶馆,快餐业,车马市,轿夫等营业场所,天不亮就人声鼎沸,吵得人难以入睡。

    从通州凌晨出发,点左右正好抵达小镇吃早饭,贩夫走卒习以为常,沈嘉却是不胜其扰。连续两个早晨,沈嘉都被喧闹的人群吵醒。温晴更是抱怨驿馆的服务水准太差,饭菜质量更是别提,而且连个小厮都没有。

    沈嘉心道这可是公费驿馆,所有官员过往出差,一应如此。再说自己不过是一名守备,在扔起一块板砖就能砸死几名官员的京城,沈嘉认为自己能舒舒服服的睡觉,那还是多亏了尤世功副总兵的面子。

    驿馆中吃饭就别想了,外面大街上酒楼多的是。京城消费需求大,带动人流物资集中,日常活动,如饮食费用反而比辽东便宜,即便天天吃在外面,也不是什么大事。

    吴诗涵幼年时随父亲来过一次京城,虽然印象不深,但衣食无忧的她,对京郊的繁华并无过多感触。曲小乙则因为幼年经历,对这一切充满好奇。她每天不厌其烦的流连于闹市,沈嘉不得不陪着她,生怕自己漂亮的准妻子被人拐走。

    磨蹭到第三日,杨涟和一名太监前来宣旨,让尤世功和沈嘉准备准备,后天在宣武门外校场接受检阅。尤世功和沈嘉跪迎领旨,同时塞给太监一封银票。小太监眉开眼笑的接了,同时还跟沈嘉和尤世功讲了一些注意事项。

    整个过程中,杨涟多次欲言又止,沈嘉佯装不懂,视而不见。杨涟为人刚正,又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情怀。他是东林党中真正坚持放开言路,刷新吏治的人。从抚顺的接触来看,杨涟并不反对征收矿税,但他要求征收的过程更为透明和公平。这在封建社会中,几乎是痴心妄想。用现代人的目光来看,杨涟坚持的,正是大部分人嘴上喊喊,暗中放弃的社会准则。这种社会准则,在目前这个时代几乎是逆流而上。

    魏忠贤上台后,东林内有头有脸的大佬们要么辞官不做,要么装疯卖傻。最后针锋相对时,死的只是东林内的中层理想派。这其中固然有杨涟,左光斗等人对太监刻骨铭心的痛恨,但也与其过于理想化的追求有莫大关系。这批东林理想主义者大部分清廉耿直,成为了东林党真正的殉道者。只是他们殉道换来的,却是那些无耻文人的官位和富贵,与杨涟,左光斗等人坚持的理想没有任何关系。

    即将在下半年上任的首辅叶向高,现在的首辅刘一燝,次辅韩爌,尚书周家谟,李汝华,孙如游这些腰缠万贯的朝中阔佬,在天启四年明哲保身,坐看杨涟,左光斗灰飞烟灭。等崇祯上台时,东林党小派系借着杨左两人用生命铸就的政治遗产,企图用理想派的血泪,换取自己的飞黄腾达。

    沈嘉叹了口气,他没有理会杨涟,也不想过问。像杨涟这种兼具英雄的化身,一旦身处事中,很可能让了解历史走向的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到时候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判断,沈嘉不敢保证自己能否活过天启四年。

    杨涟走了,带着失望和无奈,与熊廷弼一样,孤身乘车离去。杨涟的离去让沈嘉一度自责不已,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人性与道德。沈嘉为此纠结不已,最后,沈嘉认为自己是被历史上的杨涟所感动。想通了一切,沈嘉如释重负。

    下午,礼部派来一名官员,教授沈嘉和尤世功礼仪。礼部官员枯燥无味的长篇大论,让沈嘉昏昏欲睡。旁边负责教导的官员一丝不苟,非要让沈嘉将所有礼节做到位才行。这可苦了放纵已久的沈嘉。

    “尤叔,这检阅部队,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

    尤世功说:“没什么,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