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3章 总参雏形1(第1/2页)  大哉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载舟覆舟之说,甚至就连那一世的小学儿童都已经耳熟能详。再加上几百年之后,那些什么“德先生”c“赛先生”神马的,灌输之后,肯定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因此,在凤翔县开始招抚流民伊始,皇帝陛下特意强调要“兵不血刃”。

    当时洪承畴等人甚是不解,“这等刁劣之人,正要以雷霆万钧之势令其胆寒,以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令其心怯,否则朝廷法度岂不成为儿戏!”

    相信持有此种观点的,肯定也是大有人在。

    但是皇帝陛下却不是如此认为。

    大明王朝弄到如今风雨飘摇而又摇摇欲坠的局面,除了朱家皇室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之外,该当承担责任的也还有很多,该当杀头的也绝对有。如果要将该杀之人统统罗列出来的话,恐怕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名单应是长长的一大串。可是,皇帝陛下相信,这些为生活所迫而铤而走险的流民,绝对不在这个名单之中。

    可是,皇帝陛下也知道,只是温情脉脉,只是温温然煦煦然的说教,肯定也不是治理一国之善法。

    “不教而诛谓之贼”,总要事前讲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做了就要吃板子,哪些事情做了甚至还得要杀头如此也不敢保证每个人都能服从教化,因此,朝廷也还要准备好一些手段,好对付那些“教而不化”者。

    反正皇帝陛下的心里非常清楚,从山头上下来的这些流民(姑且以山头流民称之),与早前那些即使穷困也苦守家乡c后来参与朝廷赈灾的流民(姑且以田间流民称之)相比,两者本质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

    山头流民若是以极少的数量c以分散的形式掺和到田间流民中间去,在“河蟹”的气氛中,或许能够被同化,或许因“氛围”不足而保持暂时的“低调做人”。可若是掺和的数量大一些,或遇有内部的或外部的风潮发生,一切就都不可预知,局部的局势失控也就在所难免。

    简单一句话,只要是有可能的情况下,就不要将这些山头流民与田间流民混杂到一起。

    而对付山头流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可这又岂是为政者c上位者可轻言及的。若真是到了那种地步,那些为政者和上位者就要仔细考虑,自己此前是否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去其顽劣用之所长。这才是为政者c上位者应该采取的策略,也是展示为政者c上位者雄才大略的地方。

    因此,那一直存在于纸面上的编练新军的计划,看来是不得不提前实施了。或者,部分实施。

    不过,好在开始的阶段,数量不会很多,所需用的资金也不会多么庞大,稍微挪借一些c提前预支一些,应该就可以满足。

    要说到编练新军具体的实施方略,即便皇帝陛下有着近四百多年的见识,恐怕也要主动让贤了。

    这让皇帝陛下都要主动让贤的人,自然无疑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可是这一时期的大家,前面曾经提及,现就不再赘述。但他的“以农业为富国之本,以正兵为强国之本”的治国方针,实在不容轻忽。

    早在刚刚被选考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徐光启便在中提出了“设置险阻c整顿车马c储备军事器械c打造将帅之才c训练戎卒c严格制度c赏罚分明”

    但他虽然提及了上述各点,可也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世俗之谈,国家的想法”,是最起码的条件。

    他御敌疏的中心内容则是求精与责实。一旦求精,就有深谋远虑的人互相学习,不随时间逝去;一旦责成事实,就会忠君爱国之士为国家考虑,十倍于贾谊也未尝不可。

    徐光启还大力宣扬管仲“八无敌”,那就是材料c工艺c武器c选兵c军队的政教素质c练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