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2章 天子寄语2(第1/2页)  大哉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要总是考虑什么万死c千死什么的,”皇帝陛下果然不是喜听谀辞的君上,听着孙传庭表述衷心之语,不不仅没有面露喜色,反而微微蹙眉,“朕要你们来,是来为大明王朝c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不是要命的”说到此处,皇帝陛下似乎想起了什么,管自莞尔。然后他肃一肃面容,接着说道:“只要是实心办事,即便偶有失误,朕也不会怪罪这不单是对你,伯雅,对朝廷中所有的文武大臣,朕都是如此对待,只要他们敢于拍着自己的胸口说,‘某未曾存一点儿私心’,不管是犯了什么错,朕都可予以饶恕,即便是要取代朕,只要有利于天下苍生,有利于大明王朝的黎民百姓,朕一样可以让贤,绝非戏言”

    “大明子民能够得逢圣主,传庭能够得遇皇上,实为莫大的福分,”

    即便是自认为从不阿谀奉承的孙传庭都颂圣不已,皇帝陛下只得一笑置之。

    皇帝陛下今天并非话唠,而是另有深意。

    在心目中,皇帝陛下已经打算,将编练新军的重任,交给孙传庭了。

    本来皇帝陛下还想将孙传庭留在身边几日,彼此也好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枪杆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托付的,而且为了这个劳什子,哪朝哪代都得要可劲儿地折腾一番,有的甚至还折腾出一副血海肉山的血淋淋的场面c折腾的哏儿屁拔凉了才不得不罢休。因此,对于军权的掌握取舍,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但是,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本来打好的算盘,本来想与孙传庭就算有几日的盘桓c有几日的“磨合”时间也是好的。可现在的情形,就是这点儿想法看来也是无法实现了。

    其实,此次延安府安塞县的纵火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一个难得的让孙传庭“广见闻”的好机会。

    皇帝陛下准备将孙传庭派过去,一是帮助出谋划策,二是也可使他借机充分了解一下朝廷的赈灾举措,以及在民间的反应。通过这两件事,皇帝陛下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孙传庭的才干,看他是否是值得托付之人。

    有时候,青史所留的那个“名”,并非就是真实不欺c就是如假包换,还得需要当事人仔细甄别一番。况且如今的大明王朝,因为皇帝陛下的“出现”,已经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很多很多事情,很多很多的人,也都要重新加以审视。

    另外,新军的兵源,皇帝陛下早就打算先从陕西的流民中挑选。可至于如何挑选,挑选多少?重点放在陕西当地的流民,还是以外省人为主,抑或打破地域界限,只以被选中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做为圭臬?这些问题,皇帝陛下都在考虑,也就是说,他也尚未最后打定主意,最后下定决心。

    皇帝陛下就想,还要借用孙传庭的一双“慧眼”,去实地考察一番。

    如此这般,庶几也才能让刚刚加入进来的孙传庭,尽快地跟上“节奏”。

    “朕本想让你在凤翔县多呆一些时日,杜阳山和雍山招抚的善后事宜也本想让你参与一下,”皇帝陛下本来就是如此打算,自己一方面熟悉孙传庭,另一方面孙传庭也可以熟悉眼下陕西的赈灾及流民安置c流贼招抚之后的善后等政务,但是后来又考虑到不该将孙传庭的目光局限在凤翔府凤翔县一地,而是更应该放眼天下,至少整个陕西的状况都是要熟悉的范围,“可朕还想让你多去看看多了解一些情况,”

    “是,臣遵旨,”

    “延安府那边也要开始招抚流贼了,对此有何见解c有何不同看法,都可以若是有不便言之处,可给朕直接上折子。但是,有一条你要记住,朕不是要你一味地歌功颂德目前朝廷在陕西的各项举措都是取得了一些收效,但也并非没有缺漏之处。因此只要觉得有什么可商榷之处,可尽行提出,不要因循瞻顾,模棱两可的话朕也不愿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