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4章 男儿当自强2(第1/2页)  大哉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或许是李家那些子侄们的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激励了他,或许是李家面临的窘境令他别无选择,因此此时此刻的李如桢也也是异常坚定,心中所有的顾虑也随即荡然无存。

    “原来一个人在只有一条道可走c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心绪竟会是这般的平静!”

    说实话,在被打入刑部的大牢之前,李如桢也曾多次进入皇宫。他尚且清晰记得,以前每次走在皇宫之内静谧的甬道上,他的心或是澎湃c或是不安,或是忐忑,可唯独今天这一次,本来最是令人担忧,可他的内心却是从未有过的平静。

    时间就是这么怪,当你要摒弃它的时候,无论如何都难以如愿。可当你正要享受的时候,它却已然抽身而去。

    李如桢正要展开思绪,乾清宫到了。

    王承恩出来宣了觐见的旨意,然后将其领入殿中。

    或许是避免周围的侍卫发现异常,整个过程中王承恩都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

    皇帝陛下虽然一再强调宫内的无关人等不得干政,可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也不介意对亲近之人时有恩典。可若是真的就以为自己可以肆无忌惮了,那也是自速其死。王承恩之所以一直保持着皇帝陛下的信任,恐怕就是在这些问题上比别的人看得深,看得透。

    李如桢没有责怪王承恩王公公冷淡自己的意思。没有额外的表示,就表明一切正常,至少是没有更坏的事情出现。

    进得大殿,行礼之后,李如桢那颗一直比较平静的心,此时却没来由地慌乱了一下。

    “李爱卿,要见朕何事啊?”皇帝陛下的声音很是平淡,没有希冀,没有期盼。因为在皇帝陛下的心中,已经基本将李成梁一支打入了另册,对于不堪造就之辈,他根本不屑一顾。若不是王承恩为其转圜,皇帝陛下恐怕连见他一面的兴致都没有。

    “臣不揣冒昧,欲举荐臣子c武举李庠,和臣的侄子c同是武举的李庆和李瑞,及其他一众侄辈,代臣赴朝,为国立功,”皇帝陛下开口询问,李如桢也就按照事先想好的话,对皇帝陛下言明。

    “李爱卿啊,朝廷用人,自有法度,”皇帝陛下感到可笑——朕只是问你李如桢能否赴朝,可并没有让你举荐什么别人代替,而且你所举荐之人还都是李家的子弟,哦,就真以为除了你李家人,朝廷真的就无有可用之人,就只能束手无措了?真是可笑,皇帝陛下心中不由微生厌恶。

    “臣万死,请皇上息怒,”一听皇帝陛下的口气冰冷,李如桢不由大惊。此时此刻他才意识到,自己这次真的是太“冒昧”了。

    除非事先有所安排,或者本人极度厌恶,任何一个正常的上位者,都是不喜欢大权旁落的,而用人权更是众多权柄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掌管天下所有官帽的吏部,每到朝廷用人之际,也只是秉承上意推荐几个人选,具体用谁不用谁,都要由皇帝陛下一言决之。做为臣下,绝少有置啄之处,也不敢有置啄之心。

    何况自己这个“戴罪之身”,本来蒙皇帝陛下不弃,尚有委任,自己正该奋勇争先,为皇上c为朝廷再建功勋之时,却举荐他人取而代之,实有投机取巧之嫌。

    “朕念你刚刚摆脱囹圄,精神或有起伏波动,就不予怪罪,王”

    “皇上,皇上,请允许臣”李如桢一看,皇帝陛下这是要招呼王承恩将自己打发出去啊,那不一切就都前功尽弃了吗?不知从哪儿得来的一股勇气,李如桢更加“冒昧”地打断了皇帝陛下的话,“自家父李成梁起,臣的一家蒙受皇恩,虽万死不足以报,奈臣虽是蒙皇上大恩,脱于囹圄,但臣已是近于残废之躯,实恐误了皇上c误了朝廷的大事,臣万死亦难以谢罪臣的子侄目前虽然无寸功于朝廷,请皇上念其尚有一丝忠勇,许他们为皇上c为朝廷效命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