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第十二章 他山之石可攻玉(第1/2页)  玉眼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宋司南无意中加入了一个研究项目,她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虽说并非常青藤那般底蕴深厚,名声在外的科学殿堂,就连建立时间都不到二十年,但师生的研究热情还是很高涨,托爱因斯坦老爷子的福,物理学更是被当作与国防相关的重点学科,经费充足,绿灯护驾。

    虽然波粒二象性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提出来,但是和后世的量子力学还有很大差异,光波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先进武器的渴望,闻名世界的光电效应和质能方程提出时,不过距今三十年,在后世计算机与互联网为主的科研领域,几十年是侏罗纪到现代社会的巨大鸿沟,新技术日新月异,一个软件刚发行几个月,下个版本就出来了,还有微软创始人提出的著名的摩尔定律,技术的革新以月为单位计算,跟不上就落后,被毫不留情地淘汰。然而,在目前这个世代,由于缺乏量子对撞机之类必要的研究设备,物理学的进展相对缓慢,当然同时期的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也更衬托出大师们不靠昂贵的设备和先进的手段,发展出来的那些超越时代的理论,后世的技术竟然只能为这些惊人的论断提供数据和证据。而那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在后世已经近乎绝迹。

    宋司南偶然间产生灵感,自己当年能看到玉的分界线,那是巧合或者错觉吗?她大大方方的对教授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也毫不避讳提及自己的右眼作为真实案例的一部分。教授和同学们没有半点嘲笑她的意思,反而对她的想法很感兴趣,当时的实验室虽然没有特别先进的设备,但是色谱仪还是有的这为验证她的观点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也迅速促成了项目提案的成型。那个年代各国都把激光作为下一代秘密武器的研究重点,这个项目恰好骚到了军界的痒处,于是迅速通过,资金充足到位。她提出对于这种非单一构成的物质是否可以用多线谱共同检测,就像单一元素如同一个一个的小球,检测装置看成是一个布满筛孔的通道,只有大小尺寸正合适的球能掉下去,而复杂物质,这样的手段就无效了,那么能不能设计一个可以调整的卡槽,上下左右都正好卡住,就认为是同种物质,或者说结构有连续性。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不值一提,但在当年连色谱仪的精读还不高时,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构想。

    宋司南因为这个项目获得研究专项奖学金,她开始大把大把的把时间耗在实验室里,也因为她的玉石眼珠是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她当初特意要求教授不要提及她本人,只把这个玉石眼球写成参照物,这样不至于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麻烦,教授确实是诚实君子,也很理解她的苦衷,一一答应,并自觉的在此后数年的研究过程中为她严格保密。宋司南有时深夜独自在实验室或等实验结果,或独自沉思时,总觉得很不真实,滇西大山的女匪怎么穿上白大褂成了科学家呢?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很多很多年以后,一部名为《我亲爱的祖国》的电视剧在大洋彼岸拍摄,制片方找到她希望提供一些便利和帮助,她荣幸之至,在后台看剪辑时她热泪盈眶,说不出为什么,其实真正的科研生涯,留学岁月并不辉煌,也不精彩,实验室和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苦苦煎熬着只有自己能看懂的东西,不知路在何方,可她从这部还在制作的片子里看到了那单调苦闷生活的壮丽,却不失真实,不流于表面,点点滴滴,一笔一画,勾勒出一个民族坚忍不屈的魂魄。她觉得那里面的人物的原型,她都见过,又叫不出名字来。一个人在最好的年纪,无意中参与到了宏伟的事业中去,却不自知,也许这就是那部片子的意义,告诉为理想奋斗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形象已融入在史诗里,日月可鉴,天地为证。她更加不知道,那部片子的编剧乃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当年这个项目命名时,还有一段小插曲。对于当时思维跳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