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八章 逃避3(第2/3页)  上帝指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追求优越的强烈愿望,他渴望成功,渴望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他对未来有丰富的幻想,但又畏惧竞争,惧怕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独辟蹊径。3悲观偏执。具有病态逃避心理的人考虑问题喜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钻牛角尖,习惯于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事物,急于否定事物,对那些本来很正常的事,无端产生疑虑,夸大潜在的困难和危险,喜欢忧心忡忡,怨天尤人。

    逃避心理的成因?逃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的失误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过分溺爱和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成熟度不够,容易过分自信,甚至自负,一个小的挫折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遇到挫折后极易产生回避心理障碍。过分严厉的家长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太多的批评和惩罚,往往容易使孩子自我否定、封闭自己,因为害怕被“惩罚”而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

    第二,学校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注重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致使我们的孩子虽然看起来某一方面很出色,却如同温室中的花朵般脆弱,难以面对暴风雨的洗礼。

    如何应对逃避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回避已经成为我们的心理特征,改变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恒心和毅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人之所以产生逃避心理,习惯退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马尔茨所称的“人工头脑学”认为人的心理做工是无意识的,若想成效显著,就得能建立认知我们所追寻目标的系统,否则心理会自动扭曲、忽略或断章取义。

    在1953年,对大学的毕业生做过的一次研究,足可以说明上句话的正确性。当时那些毕业生被询问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的书面计划,结果只有3%的学生有肯定的答复。

    20年后,在1973年,重新调查了当年接受访问的人,结果那些有达成目标书面计划的3%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他97%的学生。虽然这项调查只限于财务方面,但是根据调查人员侧面的观察,似乎那3%的人在幸福及快乐的程度上,也高于其他的人。因为他们一直向着目标努力,敢于直面困难,这就是目标力量。

    习惯于逃避的人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下子试试这,一下子又试试那,遇到困难就退缩,似乎永远没有定向。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海行船,这样的人生就如同没有目的地的船,没有明确的方向,自然没有抗击风浪的动力,只能四处飘荡,随波逐流。所以摆脱逃避心理,首先要明确人生目标,建议给自己一段闲暇时间,找来一支笔和一张纸,画出一张人生旅程的地图,你要勾勒出自己的目的地和旅行的路径。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脱离实际,目标制定要把握的几个规则:

    1.用肯定的语气来预期未来。说出自己希望的结果。

    2.结果要尽可能具体。你希望结果如何?要尽可能把所有的感觉都用上,详细地描述结果,如此才能激励自己去实现它。另外,也要明确地把大目标划分成各个阶段性小目标,这样更有助于保持我们的积极性。

    3.目标要能够以客观标准衡量。目标达成后,要确实可评可考。如:不能把“过得幸福”作为目标,因为幸福是很难度量的。这样达成了也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动力。

    4.经常反思自己所做的结果。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必要认真地去反思,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不至沿着错路一直走下去。

    有了目标就坚实地走好每一步向目标进发吧!记住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