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章 学习2(第3/7页)  上帝指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成本越来越高时,也许就是我们转移战场最好的时机。

    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校园,我们会把所有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忘光。通识教育也不例外,但学习的意义不在于记住和没记住,恰在于知道和不知道——有些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但其实你只要稍加了解就能在一些领域把握基本的方向。

    搜索引擎只能帮助我们搜索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连哪里存在问题都不知道,又从何谈起解决问题呢?通识教育的意义恰在于帮我们“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在信息时代只会变得越来越便捷。

    2、研究课外的问题——那些我们不会再问的问题。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

    我只能说,我们每个天朝学生都被坑爹的小中学教育坑了……

    为什么要重新对基本的问题发问?

    因为越是低年级的教师,素质普遍越低,尤其是幼师、小学老师。且不说给广大小学生带来的心理阴影,更要命的是还给一些非常有潜力的问题只提供了异常平庸的回答,甚至是一带而过并视之为理所当然。

    例如,小学老师不会完美地教你:如何阅读?如何记笔记?如何自己去系统地学习一门课?如何去寻找高质量的资源,如书籍、有用消息?

    他们只会骂你:“你们这一届太差了,自学的人没几个……”却不会教你如何高效自学,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操作。

    在我们最疑惑的时候,却没有给出漂亮的答案,还怪我们没有创造力。

    要想重回天真,简直太难。因为我们已经被粗暴地告知所有已经能告诉我们的庸俗的答案。

    但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变得对问题更加敏锐,而不是幼稚;不是忘记所被告知的东西,而是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对比发现更好的答案,博采众长。

    千万不要看到一个已经知道的问题,就不去吸收更多的东西,因为我们已有的概念很多都是平庸的老师灌输的,它们并不出彩。要多看书,因为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我们根本无法觉察到的问题,这些可都是伟人的视角啊。

    3、追求自身的完善——持久的优化、有理化。

    许多研究都表明,那些在社会上更有成就的人士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更倾向于相信持久的努力带来的改变,更乐于进行不断的长期短额的自我投资,他们对未来有着更良好的预期,因此更少放弃和感到不安全。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可少。

    越是长期的投资,它的回报就越晦涩,越需要你认真、科学地挖掘和对待。人生不会因为一句话而改变,那样的事情只存在于鸡汤中,不要对一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失望——量变引起质变,在真正爆炸来临前,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风平浪静,甚至有些索然无味。

    那么什么是持续的优化,优化什么?

    例如,如何高效摄取信息?这个问题够你一辈子研究了,因为它没有上限。人生的很多练习都没有上限,因为看完一本书是容易的,真正的差别在于你记住多少,对你的改变有多少,消化能力怎么样。很多人看完就忘了,留下莫须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一种认知错觉——感觉好像摄取了很多信息。

    寻找这些很有潜力的、没有上限的发力点,就是大学你需要做的。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自我优化呢?

    自我意识能让你意识到更多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最优的自我改善的途径。

    对优秀者的学习、模仿,这种社会模仿学习是具有高效性的,术语叫“行业标杆”。研究表明,许多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