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八章 起跑线(第3/4页)  上帝指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上帝指使》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上帝指使》,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你怎么不跟我比,你拿一个5岁的孩子跟一个20岁的成年人来比,你是咋想的,你是当我们读者都是白痴吧,我也是醉了,我真的不想说你,我是觉得你写的东西真的是可笑之极,你这种人也好意思写东西来着,我不看不起你,我是真心的看不起你,你到底有没有想过再写啊,能不能别乱写来着,怪恶心的,好吧,我不是针对你,我只是觉得我们现在所谓的人,真的有点不知所谓来着。

    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

    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我举个例子:a和b小学初中的时候是好朋友,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初中升高中的时候,考试,a比b多考了1分,于是a进了更好的高中。而后,a和b在不同的高中努力,都进了自己学校的实验班。几年过去了,考大学的时候,a考进了一所一线城市的985,b只进了二本的艺术生(二本线没上,只上了三本线)。

    (这个例子是真实的,a是本人,b是我的一个好友。诚然,大学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与最后的发展,但是,好大学出身比一般大学出身成功的几率是要高很多的。)

    其实,就我自己的了解,我和我的朋友是一样聪明的,一开始我们只差了1分,那也许只是他没有发挥好,或者说,其实他比我更加聪明,分数代表不了聪明程度。

    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那最开始的1分决定了我们的现状。我们现在的生活取决于我们一开始的努力,我们一开始做出了多少的努力,我们以后的人生就会少更多的误差来着,我们的人生的轨道就会越平稳,所以人们才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个意思吧,你们能不能听懂。好吧,你们不会懂的,你们什么也不懂来着,就是这样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