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一把手”,往往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干部的群体性腐败。
家乡有一句俗话,叫做“门角落里拉屎,总要天亮。”意思是说:别以为在黑不隆东的晚上,挑一个门角落去拉了屎没事。但一等到了天亮有人看到,总能知道这是谁干的坏事。贪官是好当,可是只要你贪了,不可能是没有人知道的,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你做的坏事的。开集体腐败先河的人,总以为“只要大家利益均沾,就不算贪污,不仅不会产生耻辱感,反而能够笼络人心,民意测验得高分,受查处的风险也低。”但是,不仅是他们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而且到头来还是“纸包不住火”。为什么?“动静”越来越大了啊。
从“班子”这样一个小团体到村子这个大集体最后到镇上这个社会层面,发展到最后就不是小贪慢慢地就变成了大贪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跨越”?岂会无声无息?时间久了啊,岂会没有“狐狸尾巴”露出来?于是一个群众举报,一个纪检部门彻查,哪里没有漏洞?顺着漏洞进去,哪能不做到一览无余?想躲都躲不成。到那个时候,集体腐败就是集体腐败,哪里还有半点借口可以推脱罪责?
“一贪贪一窝”成了“一窝贪”,向人们昭示的是什么?虽然公众和纪检、检察部门,也能从中看到“从个人腐败到集体腐败,已经成为当前我嘛城痛心疾首的要事,也是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是官很大,我们要怎么办!因为我们老百姓是斗不过官的,我们明知他是大贪官,可是我们却拿他没有办法,而如果当地的纪检部门不作为的话。只能对这样的贪官放之任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贪官的,因为他有了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换作是谁都得贪的。”
可是很多的贪官都是很难被举报的,就像我举报村长一样,根本就没有人会理我。觉得我们举报的人都是刁民,都是些闲着淡疼,无是生非的的坏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为什么非要等贪官养大了,从小贪变成大贪,才有人出来指责它们。如果我们一早就发现,我们是不是可以警告、提醒一下,这样会不会好一点。但是关于“权力阳光”、关于“监督”和“将廉政文化建设引入官员家庭”,不是老话重提吗?
还是那句“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现在贪官“莫贪污,贪污必被捉”,可是我们现在的公务猿都要面子。这样的话是不可以出现在一个公正廉明的公家之地的,其实这样的道理大家是不是早就听得耳朵都发木了吗?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要去做这样的事,但为什么所有的这一切,对那些贪官,一无用处?非要等到被“查”到了“罪证”,到了必须自首、“生命”无望的时候,才痛哭流涕?可谓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别以为手中有那些权力可以肆无忌惮,别以为所做的一切那么“天衣无缝”,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而权利更不可以滥用。说不定一件小事,那些原本“敢怒而不敢言”的人,用一纸举报,把你捅了出来。说不定虽然没这件事,但因为做得太绝了,让人受不住了,有人拍案奋起了。说不定因为得意忘形,而露了马脚。说不定甚至一个梁上君子的“光临”,就把你的那些贿赂、破事“偷”了出来……
所以在这里,我想把我们家乡的那句俗话,送给所有正在贪、还没露形的贪官:记住了!门角落里拉屎,总要天亮!只见村长跟村支部书记说了几句话后,书记把政策给村子干部说清楚后,然后书记说了“现在检查手机,我就要看看是谁泄的秘,给镇长是通风报信了,这样的事我们村子绝不姑息!”
我一听要抓人,我就开心了,其实本来是没有我什么事的,可是闲着也是闲着,有的时候去开会还能混点烟抽,对于贫困村的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对于抓人这样的事我就最在行了,像我这样的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