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讲究的就是知行合一。而我就是深受其教诲,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可是我们就算知道明代,可是却不能从明代学到治国理政的理论,不能从中学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的东西,那学再多的史学又有何用的。把一个朝代的历史破开成一个片段,来看一个朝代的历史,是不是有以点代面的嫌疑。不管是得出什么结论,或者说的是什么事,都是偶然而不是必然的。而我们后人就是喜欢这让人激动人心的历史,从这个历史来宣扬出自己的品味,其实就是后人的虚荣心在作崇,不值得我们学习的。书记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封建保守的完美世界,我真的无法理解书记是怎么想的,他想要的政治与理念也许只有他的情人才能明白。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上帝指使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看懂这一年也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而把读懂的人说成是有内涵,有学问的人,不免是后人的自我吹捧而已。不过在这一年,确实是发生了很多的事,确实很多是可以给我们学习的。
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后人能看到前人的一些光荣模范的地方,很多的官员他们的实质是很好的。可是难免会走错路,他们一生追求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可是当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与人民渐行渐远了。作为官员道德楷模的海瑞,以及作为武官杰出的代表戚继光死去了,大明王朝只剩下生闷气的万历皇帝,和一群敢于皇帝死磕的文官集团,及一个疲于在皇帝和群臣之间斡旋的首辅申时行。我们越是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越是努力越是做不了,这是为什么?
说白了,人最终还是逃不过自己的贪婪的本性,人最终也是毁在自己的懦弱的性格上,当我们遇到了诱惑我们如何去战胜诱惑这永远是每一个官员的必修课。每一个作者都是伟大的,他们想要表达传递的大部分都是正能量,希望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控诉,或者说是一种不满。可是很多的话却不能明说,而作者就用自己的笔杆,用生动的语言来勾勒出他想要表达的世界,给后人一个警醒。毕竟作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无力的,并不能改变社会的运转,可是作者却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这才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镇长就很直接,有的官员喜欢看励志的书,看一些有品格的题材,做一些有品味的事,可是我们嘛镇的镇长没法像高书记那样的虚伪。看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根本就没有真实的自己,就连他身边的再亲的人也无法到她真实的想法。镇长很直接他告诉别人自己就喜欢和珅,和珅何许人也,和珅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这和镇长是一样镇长比和珅要惨很多的,他只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
和珅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