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四章 持花闯江湖(下)(第1/2页)  一叶黄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农庐跟农天一讲到自己的经历:以往的花茶,茶商为了追求利润,茶坯往往使用次年的绿茶,有些甚至已经轻微霉变,用茉莉花香来“镇味”。

    但是农天一自制花茶很舍得下本钱,他用清明前新采撷的明前茶,比如天心岩绿茶作底,这就让茉莉花茶的茶汤在口感上有了质的保障。

    农天一和妻子汪紫薇以荆山本地产的茉莉,经过精选含苞待放的“桶花”,进行窨制。

    汪紫薇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格外心灵手巧,茉莉是重瓣花,为了让茉莉的每一瓣花香都得到充分发挥,她会将采摘下的花朵去其绿蒂,然后一层层地拆解,每一层都得到一朵完整的花型,而香味也能够毫无遮挡地充分释放,冲泡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花朵不散碎。

    第一次见后,农天一连连称奇。

    这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和技巧的工作,于是农家一家老少齐上阵,丹霞、农天琴都是一把好手,常常联合起来笑农天一“手笨”。

    制茶工艺不是一下子习得的,农天一也是经过了反复的摸索,甚至很多次的失败,最后终于掌握了分寸火候。

    农天一深有体会地说,茉莉花的采摘,关键在于“抢香”,茉莉花最佳放香时间是二伏天的晚上8点到10点,最动人的时候只有这短短的两个小时,要抢在这个关口把茉莉花“抢”回家。

    汪紫薇对茉莉花进行精选,分批用吸水纸包第一层,干净毛巾裹第二层,再同精选的绿茶一起放到瓮里,按一层茶叶一层花的顺序码好,盖严,密闭,谓之窨。

    过了10到12小时,将茉莉花同高山云雾茶混合细炒,一锅好茶也只能炒出2斤的量,每年农天一和家人顶着伏天暑热忙碌一夏,所得产量也不过十来斤。用来待客颇为珍贵,喝过的朋友都纷纷叫好,乃至成了习惯。

    起初,一到茉莉盛开的时令,大家便惦记“三济堂”的花茶出品,专程登门来讨一口好茶。这是农天一起初做茉莉花茶时的常态。

    农天一至今记得几年前的一场梨花飘香,落花似雪。

    好茶和美酒都是为了分享而存在的,因茶会友,农家宅中常常高朋满座。“龙潭飘雪”这款创制于几年前的香茗,能保持长久影响力,也完是靠了朋友们的口碑。他们写诗、作赋、题词、绘画因为这些文人雅士的赏识,一时间,龙潭飘雪赢得了广泛的声名。

    所以农天一认为,“茶文化”不是一纸虚词,所谓“茶能通神”,正是如此。茶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成为文化的引子和传播媒介,成为文化人品味生活、精神交流和互相触发灵感的契机。

    那年,一群文人雅士在农天一家聚会,他们提议,如此好茶,应该起个与之般配的雅名,好与市面上那些俗腻的“一花”“二花”区别开来。

    农天一以“龙女洞中水,天心岩上茶”为据,起名为“龙潭飘雪”,意指茶叶中干花微黄,一经冲泡,返呈雪白的洁美,清香淡雅,如微雪飘拂于龙潭的高妙意境。

    此名一出,众人哄然称妙!

    农天一拍板:好!“龙潭飘雪”,四美俱。

    农天一素有捷才之称,他当场赋藏头诗一首:

    龙岩拾毛尖,潭中汲清泉;

    飘然何所似,雪芽香人间。

    后来,农天一这样解释“龙潭飘雪”:茶汤颜色碧绿清亮,花茶的底子是清洌的绿茶。潭,如茶碗,暗示烹茶之好水。飘,是动态,花瓣漂浮水面,香气随之飘散四溢。雪,则是洁白的茉莉,朵朵如天降瑞雪,赏心悦目,精神高洁的美感呼之欲出。

    大家听后,赞不绝口。

    正因为如此,农天一才成立了“三济堂”茶学讲习所,潜心研究茶文化。

    农庐跟农天一说过,农天一的祖母提到,农氏先辈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