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7章 古画(第2/3页)  鉴宝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拘谨,不够自然。

    “八大山人”这四个字的用笔方法还是简单的中锋用笔,尤其是“大”字最后一笔,笔力纤弱,又勉强拖过来与“山”字相连,“人“字最后一笔,由于方法不对,收尾处做不到浑圆。

    这个款字,用的是手腕的力量,臂力一点都没有用上。

    八大山人的书法,在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上下功最勤,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临王羲之《临河集叙》不下百十通,他曾在一本临本后写下心得。

    此为王逸少《临河集叙》,近世所传定武本凡三百廿五字,《临河序》止得百字,更碑室一本,较山人所临字大。

    由于八大天资卓绝,对王羲之晋唐的笔法领悟在明末清初当位列第一,书法水平上超过了倪元璐等大家。

    另一大家赵孟頫与王羲之的笔法是想通的,但线条不够王羲之浑厚多变,单薄了不少,而且字体的结体上与王羲之相近,没有新的面貌。

    但八大山人无论写篆、隶,还是小楷、行草,用的笔法全是晋唐王羲之一路的古法,尤其在行草的结体上与二王拉开距离,形成自己朴拙浑厚,骨力内含,张力十足的风格,真正做到了得意忘形。

    结体以上的新意,线条上的浑厚,这一点,是他超越了赵孟頫的一面。

    该幅画作,初看笔墨淋漓,鱼翻白眼向青天,与八大山人画作风格类似。但整个画法差之远矣!

    鱼眼显然不是一笔完成,是描出来的,画僵了,画死了,成了死鱼了。鱼背,鱼脊,鱼尾上墨色的浓淡,完全是通过多次的渲染而成,尤其鱼鳍和尾巴的墨画滥了,有墨而无笔。

    而八大画作上的墨色变化是通过笔锋在纸面上下左右位置的推移变化,自然形成了墨色的深浅浓淡,是走笔,而不是画墨。

    鱼肚子下面线条的画法,是明显的提按画法,而八大的笔法是没有提按的,他线条中的粗细是通过侧锋在换面的转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笔锋的粗细。

    林翠兰的鉴别虽然郝坏有些听不懂,但可谓是一气呵成,精彩绝伦。

    郝坏甚至有种想要用手机拍下来的冲动,因为林翠兰刚刚的讲述太过专业。

    “哎……”林翠兰感叹一声道:“可惜,当时我的那位朋友后来得知了这画是件伪作,所以便将其托人送到了我这里,随后……”

    林翠兰一脸的哀伤,显然和之前的淡定有些冲突。

    “等等,您的那位朋友应该对古画很在行,为何会买错东西?”

    林翠兰闻听郝坏的话后,娓娓道:“八大山人在明末清初四僧画家中,是我最为喜欢的,我喜欢他书画中的自如与放逸。

    我个人觉得在四僧中,八大山人的书画是唯一达到了佛家中的“无我”境界,因“无我”故而能“放逸”,而髡残、弘仁和石涛都尚未脱离“表现笔墨,表现技巧“的层次,石涛只差了那么一点点,线条虽然灵动,但不动“吾”心。

    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历来为众多收藏家梦寐以求之物,但能得一真迹,不光眼光与财力具备,还须讲究缘分。

    八大书画的赝品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张大千就层多次仿作八大的画作,而水平之高绝无仅有。

    在当时那个时代,由于信息匮乏的原因,他的伪作故而能屡屡得手,骗过众多高手的眼,骗来不菲的银子。

    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八大山人书画作品中,赝品也是不容易辨别的,有时出现双胞胎和多胞胎现象,也是各说各有理,但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对八大山人的笔墨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足够多的情况下,还是能一一分辨出来的。”

    “原来是这样。”郝坏说完,突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随后道:“那这幅画会不会是张大千的仿品,如果画出自他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