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朱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郝坏左手将那枚深褐色的印章握在了手中。没等他开口说话。一旁的徐小雅便做不住了,问自己的奶奶:“您是个书画家,为什么不让他鉴别古画?”
“亏你还是我的孙女。从小不学无术。”
林翠兰瞪了徐小雅一眼,原来,一个全面的画家,不单单要具有书画的理论,还应该通晓书法、画法、篆刻,而且具有娴熟的技法。
一些著名的画家即是这样,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高凤翰等。
他们不仅精书画,而且自己也会治印,由此他们使用的印章更能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配合,达到更完美的和谐、统一。
林翠兰说着说着,停了下来,道:“你个死丫头,我要是都告诉了你们,还让郝坏界别什么。”
郝坏笑着摇摇头,随后拿起印章查看了一下字迹,当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根本看不懂那上面的楷书,他只是装出了一副鉴别的样子罢了。
随后,郝坏将印章放在了右手,扳指立刻传来了一阵异动,随后两道青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