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1/4页)  华夏圣帝大舜74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了几条蚯蚓,静静地坐在雷泽岸边钓起鱼来。他一边钓鱼,一边休息一下劳累的身体。

    有了鱼就不怕没饭吃,他在这儿整整钓了两天鱼。才收起鱼竿,背上行李继续往北走去。

    心中烦闷,他只管埋头走路,一直走到了中午分时。

    走累了,心里就不想走了。到那里是目的呢?他不知道。

    前边有一个村子,舜信步向那个村子走去。他边走边想,到村子里去看看,只要能落脚就行了。身上有的是力气,到哪里都是不会饿着的。

    这个村子是个大村,人户很多。多数都是从洪水中逃难来的。家家都住着简易的茅舍,米谷都是靠官厅救济的。而器皿却少的可怜,而且质量很次!在这儿停了几天,他觉得应该去制陶。一可利民,二可获得一点小利。于是他就在这儿择土制陶〔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城北有陶城,即舜制陶遗迹。《蒲州府志》:“陶邑之名,因城乃有,千载无改,迹条远古,永复传之。今郡城北陶邑乡即其处。”《括地志》:“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水经注》:“其水西南流历蒲阪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经陶城西。舜陶河滨。《元和志》载:“在县北四十里。今永济县北有陶邑乡。”“舜陶河滨。”守敬按:《史记?五帝本纪》文。皇甫士安以为定陶,(守敬按:皇甫说详见《瓠子河注》。)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守敬按:详下蒲坂县。)南去历山不远,(守敬按:历山亦详下。)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守敬按:见下卷孟津。)盖从此始之。(守敬按:《魏书?孝庄帝纪》,车驾巡河,西至陶渚。据《北史?尔朱荣传》,陶渚在河yīn西北三里,南北长堤之西,则在孟津之上 勃氏于陶城,谓陶河之称从此始,不诬也。)南对蒲津关〕。

    按舜的想法,只是寻一点活干干,一为糊口,二为给这里的百姓造一些吃饭的器皿。因此,他住下以后,便不慌不忙地做起了陶器。

    舜制陶器,非常精心。他细致地倒胚饰色,认真地烘焙煅烧,一切务求结实耐用。所以,制出来的陶钵、陶罐很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买的人多了,舜实在忙不过来,就请了当地几个人帮忙制做,他给他们出一定的工钱。

    由于舜制的陶器质量好,价钱低,越卖越有名气。许多人远道而来,专为购买他的陶器。但舜始终不肯抬价,始终不肯偷工减料,仍保持着陶器的质量。尽管利薄,还是积攒了一些钱财。

    一日,舜正在制做陶坯。弯腰时间长了,感觉有点困,便直起腰来伸展了一下。当他抬起头时,看见从村外来了一个十几岁的童子,由两个大汉伴随着,三个人径直向这边走来。来到了工棚的时候,那个小童向舜稽首问道:

    “麻烦一下,请问此处离孟门山还有多远?”

    舜放下活计,仔细一看,只见那童子生着虎鼻、河目,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只有十来岁年纪,却昂首挺胸,举止沉稳,谈吐不俗,一付大人气派!便放下手里的活计,与他还礼道:

    “此处离孟门山还有一百多里之遥。请问小兄弟姓甚名谁?去孟门山何事?”

    “小子名文命,字高密。家父是崇伯鲧。受家父影响,自幼喜欢研究天文地理、山川河流,又遇恩师郁华授我治水之策。家父外出未归,家母病逝,我无事可做,便想出来走走,考察一下水势。思谋出一个治水的好方略。将来有机会就去治理这肆虐的洪水。”那童子应道。

    舜听了文命的一番话很是吃惊,这个孩子小小年纪竟有这么大的抱负!于是拱手道:

    “原来是崇伯公子,失敬!失敬!请棚里坐,先喝点水再说。”

    文命便叫了两个随从大汉,随舜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