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 章(第1/4页)  基辅会战310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浮夸丶】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闹相思】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基辅会战 作者:[德] 维尔纳·豪普特

    编者序

    1941年发生在基辅东部的合围战,不仅充满戏剧xìng,而且实属最大规模合围战之列。说它充满戏剧xìng,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其经过复杂多变,而是指其思想准备及其战略影响;说它规模大,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就会战范围,而是就其俘虏数量而言。

    当基辅会战的设想刚一提出,便围绕其后果展开了争论。会战的倡导者为pào兵上将约德尔及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部;告诫者和批评者是冯·布劳希奇元帅、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部以及第3 、第2 装甲集群司令官霍特和古德里安。前者认为,此次作战较易进行,短期内即可取得预期战果。后者则担心,此次会战将延误攻占莫斯科的时间,因为从10月份开始的冬季泥泞阶段将耗费许多时间,从而使俄国人赢得足够的时间去加强对该城的防御。一方将抓获俘虏和歼灭敌人较多兵力看作战争的决定xìng因素,另一方则把攻占具有中枢作用(苏联的铁路枢纽!)并拥有众多居民和工业设施的首都视为关键。

    希特勒赞同国防军统帅部的计划,于是便导致了这场会战——就其俘虏数量而言,堪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然而,结果表明批评者是正确的,由于未能攻下莫斯科,所以输掉了对苏战局乃至整个战争。基辅会战典型地说明,兵力、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决定着战争的实施,重大的作战行动能产生怎样的战略影响。

    这本由波德聪-帕拉斯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是作者在其原书《基辅会战——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为使这一套丛书在外形上一致,对原书进行了删节,同时增加了图片。在本社出版的《古德里安画传》中,亲身参加这次会战的司令官和告诫者古德里安也以其趣味横生的回忆和珍贵的照片,介绍了这次会战的经过及其准备和所产生的影响。

    录入者简评:战略的分歧

    基辅会战是德国陆军所赢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不过也有许多人,包括古德里安等一些德军将领在内,却认为这次会战是希特勒最大的败笔:因为会战延误了对莫斯科的总攻,使德军未能在隆冬降临之前发动对苏联首都的总攻,结果使攻势顿挫在莫斯科城下。

    现在人们认为要批评希特勒的战略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他的对苏战争目标,经济xìng的东西要多于政治xìng的考虑,他所努力追求的,综合起来就是乌克兰的谷仓、顿涅茨的煤炭和铁矿、高加索的油井——他甚至没有把莫斯科考虑在战争目标之内,不过,他所设想的却是一次放大了的现代的坎纳会战:由南北两个方向包抄进攻,在获得那些经济xìng的战果之后,莫斯科就会象一个熟透了的桃子一样自动掉入他的手中——从战略上来说,这种设想是非常高超的,他是要在两翼获得决战的机会。但是,由陆军总部所拟定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苏联的工业和jiāo通条件,以德国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