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浮夸丶】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sophiet】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二战驻德记者见闻:柏林日记》
《柏林日记》序言 序(1)
战争前奏:一九三九年(1.119.1)
战争:一九四九年(9.112.31)
一九四零年(1.1选至5.30) 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一生横跨20世纪的大半时间。1904年,他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将近90岁时在波士顿去世,他曾亲眼目睹了这个世纪一些最重要的和决定xìng的事件。
“我父亲的生活总是使他感到惊讶,”英格夏伊勒迪安(Inga Shirer Dean)在为《这里是柏林》(This is Berlin)而写的一篇有趣的序言中说道。这本书收集了夏伊勒从纳粹德国发回的无线电播音稿,正是《柏林日记》所涉及的那一时期。她继续写道:
他来自衣阿华州(Iowa)平静的小镇,在现代史上最为动dàng的二十年中,喀布尔、乌尔(Ur)、巴比lún(Babylon)、德里(Delhi)、巴黎、维也纳和柏林这些城市不断地使他目眩神迷。并不完全是命运的巧合将他带到那里。他给我们讲故事,关于穿越阿富汗山间峡谷的旅行、在印度伴随甘地一道前进、在纽lún堡大会上看到的令人惊畏的戏剧xìng场面、柏林战时灯火管制后浓重的夜色以及zhà弹坠落时的尖啸声……这些故事就像风筝一样飘飞在中西部童年的原野之上,似乎已经成为他的一部分,尽管他看到和知道的这些事情已经远去有一代人的时间。
实际上,如果(正如夏伊勒经常声称的那样)有幸在合适的时间处于合适的地点是一名伟大记者事业的基石,那么命运在20世纪30年代对他是再垂青不过的了。针对夏伊勒20世纪30年代回忆录的出版,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约翰钱斯勒(John Chancellor)在《纽约时报书评》(1984年)中对夏伊勒的好运气作了分析:“夏伊勒先生说只是由于‘运气’,他才会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待在欧洲。不过,在新闻界有一句老话:有懒惰的记者,也有幸运的记者,但就是没有既懒惰又幸运的记者。夏伊勒先生对其在新闻报道方面的成绩是当之无愧的。”在这十年开始时,夏伊勒担任驻印度记者,记录了非暴力运动的圣徒圣雄甘地的崛起和发展;在这十年结束的时候,则在柏林对一个刽子手式恶魔的化身阿道夫希特勒所策动的一系列可怕事件作了第一手记录。
《柏林日记》(Berlin Diary)始于1934年,当时夏伊勒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驻欧洲记者待在巴黎。1935年,他前往柏林,从事一份新工作,隶属于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环球新闻服务社(Universal News Service)。他担任这个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