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 章(第3/4页)  中国远征军史42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日军的夹击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太平洋战争bào发后,日本集中侵华兵力的70%左右,伪军的100%,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总力战”,结果仍然以失败而告终,日军深深地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反抗迫使日本只能以10个师团的陆军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国战场上仍保留着40个师团,这在客观上,不仅减轻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也使美、英等国对日作战赢得了准备反攻的时间。

    根据蒋介石的提议,征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同意,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史称“东亚军事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马格鲁德两位将军,英国代表是印度全军总司令兼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官韦维尔爵士;中国代表是guó mín dǎng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宋美龄(主要是担任现场翻译)。整个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1)、同盟国利用中国之人力问题,(2)、同盟国之对华供应问题(即援华物质);(3)、保卫缅甸及滇缅路问题[注:《中共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2月10日。]。这次会议一开始,中国和英国就有关问题发生争执。英国态度十分明确,他们认为在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看不出与英国有何干系。因此,除缅甸问题之外,韦维尔不愿涉及其他任何问题。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是通向中国和太平洋的西大门,太平洋战争bào发后,其战略地位日渐重要。日本也把缅甸作为其南方防务的西陲,认为占领缅甸“无论是在切断援蒋公路,对重庆军施加军事压力,还是策动印度反英的政略和战略施策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意义[注:《máo zé dōng选集》合订本第541页。]。”同时,日本占领缅甸还可以为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西部屏障,并以此为基地,西进印度,实现与德国会师中东的计划。

    蒋介石在缅甸问题上的考虑是极为慎重的。在韦维尔的强硬态度下,蒋介石极其克制地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果一国失败,如中国失败,则英国之印度必危而不保”,“如果英国需要,我国可派8万人入缅作战[注:《新华日报》1942年1月4日。]。”遗憾的是,蒋介石如此“诚意”,得到的却是韦维尔傲慢的鄙视,他根本瞧不起guó mín dǎng军队,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明确表示: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二分册第74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很显然,英国要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保护英国最大殖民地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要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外国补给线,大批的美国援助物资要通过滇缅路运往大西南;而美国积极支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需要中国在远东担负起阻止日本扩张侵略,维护美国亚洲利益的责任。因此,中、英、美三国利益的上述差异,使这次东亚军事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出兵缅甸的问题)趋于复杂化。

    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激烈的辩争,中、英、美三国在共同保护缅甸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上达成了比较接近的意见。要想在亚太地区打败日本侵略扩张,就必须“维持中国的抗战”;要使中国能够拖住上百万的日军,就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国际输血管”的畅通,而保住滇缅路的前提是必须保卫缅甸免遭沦陷。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中、英、美三国联合行动。蒋介石在会议上反复强调:“远东对日作战,端赖中国陆军与英、美之海空军,协同一致为主体[注:马特洛夫:《联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