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3/4页)  中国远征军史42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暂编55师分兵把守,力量薄弱。日军第56师团最初将主力摆在同古,仅以一个联队向东线作试探xìng进攻。4月9日攻占毛奇,得知该线防守薄弱,随即调集主力长驱直入,于4月17日推进至南帕,直接威胁着平蛮纳中国远征军的左翼。19日,罗衣考失守。23日,日军进入东枝,罗列姆也在当日失陷,中国远征军第6军的兵力分割使用,一营一团地被日军击破,各级指挥官对部队都失去掌握和联系,以致中国远征军的基地腊戍门户大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此时的景东地区始终尚未与日军接触。在西线,日军第33师团沿伊洛瓦底江向北推进。英缅军此时主要集中在西路,它们一路溃退。4月1日放弃普罗美,5日放弃阿兰庙。4月13日,英军提出要求中国军队在沙斯瓦、马格威等地掩护英军撤退。4月17日英军在仁安羌的1个师及装甲旅约7千余人被日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

    日军在东西两路的迅速推进,使即将开始平蛮纳会战的中国远征军主力有被两翼包抄后路、围而歼之的危险。4月18日,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就战局提出两种意见:“(1)贯彻平蛮纳会战,努力击破敌之一路,以解除我之危局,(2)彻底脱出敌之包围圈,一举退守曼德勒之东北,再增调兵力,重新部署作战。”[注: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第27页。]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和史迪威在瓢背接受了林蔚的第二种意见,并命令远征军各部:“(1)放弃平蛮纳会战,改守梅克提拉、敏扬之线,准备曼德勒会战,(2)第66军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尤)固守瓦城,先一步占领敏扬、棠沙、对西南警戒;(3)第66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前方两团逐次阻敌,会合于乔克巴当,以棠沙为后路,节节阻敌前进;(4)第5军先抽200师回占梅克提拉、瓢背之线,掩护主力转进;(5)以96师在平蛮纳坚强抵抗当面之敌;(6)该军以棠吉为后方,准备在梅克提拉、他希、带侧打击北犯之敌(按此令漏掉对新22师行动之规定)[注:《中国抗战通史》第339页。]。史迪威、罗卓英的这个命令和计划,将中国军队第5、第6两军分布于长达300余公里的平(平蛮纳)曼(曼德勒)公蹈的若干点上,既不能攻,又不能守,使远征军力量分散,进退失据,陷于更加不利的态势。与此同时,亚历山大接到韦维尔撤退印度的手谕。4月19日,亚历山大、史迪威、斯利姆三人在瓢背会晤,研究形势。亚历山大强调,尽力确保稍埠、皎勃东、密铁拉和塔泽等jiāo通中枢地带的重要xìng。斯利姆提出,目下日军第33师团正沿伊洛瓦底江河谷深入,是各个击破的良机。因此,应使中国军队增援两线英缅军,对西线采取攻势。亚历山大、史迪威同意了斯利姆的意见,把中国军队第38师、第200师和新22师的一个团派往西线乔克巴当地区,并命令在22日向日军发起进攻。当时,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坚决反对分散使用兵力,力主集中主力于东线,保全远征军总后方腊戍和两大门户东枝和梅苗,但遭到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拒绝,不得已只得下令放弃平蛮纳会战,致使扭转缅甸战局的机会再度流产,以后的战局直线恶化,陷入顾此失彼的防御颓势之中。

    仁安羌解围战。平蛮纳会战流产后,为了确保曼德勒,按照蒋介石的安排,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进驻曼德勒。新38师师长孙立人是位机警、精力充沛的将军。他同乔治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史迪威等先后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新38师本来是为保卫曼德勒而来,然而,孙师长在曼德勒接到的第一个命令是:日军第33师团的两个联队将英缅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包围在仁安羌北面,同时占领了仁安羌油田。望速与英军取得联系,以阻滞日军,援救被困英军。

    仁安羌位于缅甸中西部,扼仰光到曼德勒西侧的通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