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9 章(第3/4页)  中国远征军史42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加危险和困难。要实现美国亚洲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成为对日海上运输线和本土进行空袭的基地,将来成为反攻日本的跳板,就必须向中国提供维持战争的物质,也就是要打通滇缅公路,收复缅甸。为此目的,当缅甸战役败局已定时,史迪威就制定了利用租借物质在印度组织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得到蒋介石的批准。此后,史迪威又说服美英政府,中美英三国作战,在印度兰姆伽整编,训练中国军队3万余人,使之在武器装备和精神面貌上都焕然一新,成为保护中印公路的修筑和反攻缅北的先锋。

    一史迪威的整训计划

    第一期缅甸战役末期,蒋介石的参谋长史迪威就提出了在印度组织并训练中国部队的建议,并命令威廉R格鲁伯准将从缅甸前线返渝,于4月27日将计划提jiāo蒋介石。

    史迪威在建议中警告蒋介石,日本可能会切断在最近将来即能使用的通过缅甸北部的公路或航线,这样就会把积累在印度的租借法案物质和中国隔离开来。为了把这批物质利用起来,实现反攻缅甸的计划,史迪威建议派遣10万中国官兵去印度,用《租借法案》中的武器装备,将其训练成为装备精良的优秀兵团。史迪威准备先训练两个军,每个军3个师。史迪威估计需要4至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训练,然后展开军事行动。军事行动的第一阶段是收复缅甸,以主力从印度出击,另以一支部队从中国及掸邦北部进行战略配合。第二阶段把日军从泰国赶出去[注:《史迪威在华使命》第135~136页。]。蒋介石与格鲁伯会谈后,对计划表示“大体上”同意。

    4月30日,史迪威、罗卓英和亚历山大达成协议,如果加利瓦-杰沙-八莫-兴威防线失守,第5军及第38师将从杰沙开往印度,以补充和加强实力。

    5月2日,亚历山大发出了从防线总退却的命令。5月5日,史迪威、罗卓英从缅甸北部向西撤退,5月20日,抵达印度英帕尔时史迪威体重减少了20磅,本来就已瘦弱的身体只剩了皮包骨头。孙立人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奉命掩护英军,该部历经艰难,但秩序良好,遵照史迪威的指示,由缅甸的提定以北地区,于5月25至30日也到达印度英帕尔[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第299页。]。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直属部队及新二十二师,由缅甸的打洛、新平洋,经野人山撤退到印度的列多,8月到达印度的迪不鲁加尔。

    6月15日,蒋介石接见史迪威,和史迪威商谈了中国在印军队如何安顿的问题,并就令第五军留驻印度或调回国内征求史迪威的意见。蒋介石提出:“余意第五军在印之安顿,应由美方负责”,“及负统辖之全权”[注:《蒋委员长接见中国战区盟军总部参谋长史迪威谈话记录》,《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3册第327页。]。对此,史迪威表示根据训练华军10万人之原议,美国实愿负完全责任以训练之,配备以在印可得之大pào等武器,供给以营房及医yào设备,并希望得升降黜陟之全权。史迪威还建议中国军队驻扎在加尔各答东北200英里靠近仁溪的兰姆伽,因为该地在霪雨区外,卫生环境较佳。蒋介石当即指示:第五军仍由史迪威统率,要史迪威以此资格与英方谈判有关事项。6月24日的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在印度训练中国部队,双方同意由史迪威担任这支训练部队的司令,罗卓英担任主管行政和军纪的副司令,史迪威负责指挥和训练[注:《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第447页,《史迪威文件》第116~117页。]。此外,蒋介石还答应空运5万部队去印度训练。7月16日,史迪威被正式任命为中国在印度军队的司令官,其权力限于组织、训练和指挥[注:《史迪威文件》第126页。]。罗卓英被任命为副司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