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九章 苍天为证(第2/3页)  明末大权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高起潜必须在军队正式开拔之前把朝廷的赏赐讨要过来。

    作为监军,这是他份内的职责。

    高起潜刚一说起“封赏”,原本热热闹闹的文武百官顿时成了闷嘴儿的葫芦,全都不说话了。

    因为朝廷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国库已经空的可以饿死老鼠了,这次北伐作战,皇帝本人连内帑都捐出来了,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前线战功这种事情,比不得寻常,各种赏赐一定要兑现,绝对不能再“打白条子”了,否则的话就会让前方的浴血奋战的将士寒心,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军心士气。

    这一次,皇帝再也没有如往常那样向户部、盐课司、市舶司等等这些有钱的衙门身手,因为他知道要了也是白要,这几个油水最多的衙门同样穷的叮当烂响,而是当场抛出了一套“赏功”方案:

    方案一,拿出一百多个正五品以下的空白告身,直接发给李吴山和史德威以及其他的有功人员。

    既然国库空空如也,既没有银钱也没有米粮,那就赏赐官职吧。

    反正湖广、淮右、江北的地盘主要是李吴山打下来的,由他任命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可以作为一种赏赐。

    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眼下唯一能拿得出的“赏赐”。

    对于这个“赏功方案”,老成稳重的程园毕有很大的意见。

    那是一百多张空白告身啊,虽然都是些正五品以下的官职,却等于是把地方的治理权官员的任命权全都给了李吴山。如此一来,“李党”的势力必然更大,并且会从军事层面延伸到各级地方。如此一来,除了税收的权限之外,李吴山已经和唐末的藩镇势力没有任何分别了。

    程园毕很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这一次却很罕见的沉默了。

    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提出问题,却始终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皇帝对内阁的意见。

    内阁不是御史台、都察院,不能只知道挑毛病找错误,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内阁还有什么用?

    虽然皇帝连续两次驳回了他的“辞职报告”,依旧让他在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上留任。但程园毕却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已“圣眷不在”了,和皇帝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无力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情况之下,程园毕只能选择沉默,以免触怒了皇帝再次引起君臣之间的“不愉快”。

    方案二:修建“功高楼”,纂刻有功人员的名字,悬挂战功卓著者的画像,同时赏赐显赫爵位。

    爵位这东西不过是荣誉称号,和官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代表实打实的权利,无论赏出多高的爵位都不会影响到政治格局。依照大明朝的传统,外姓不可能封王,一个公爵就已经到头了。至于说本人死亡之后追封的“王爵”,则更无实际意义。

    至于修建“功高楼”,则基本是抄袭了汉光武的“云台阁”和唐太祖的“凌烟阁”,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唐太宗在“凌烟阁”上写着功勋卓著者的名字,悬挂着他们的画像,让他们闻名于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早已传为千古佳话。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大封功臣,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享誉后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史上的美谈,复隆皇帝修建“功高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修建“功高楼”还有另外一层更加深刻的意思:当初汉光武刘秀之所以能够在存亡断续之际中兴汉室,就是因为名臣如云猛将如雨,有无数忠臣猛将的辅佐才终于成就了宏图大业。汉光武刘秀不仅大封功臣,还对功臣们作出了“皆保福禄,无诛谴者”的承诺。

    创建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创建大明的明太祖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