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六章(第1/3页)  大明首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大明首相最新章节!

    隆庆五年五月二十日,文渊阁洋溢着一片喜气。从辰时起,部院寺监堂上官、科道、翰林,倶身着红衣,分批来到内阁中堂,向已移位左侧首位的高拱道贺。

    李春芳连上三疏,请求致仕。三天前,皇上察其诚恳,御批准其致仕,优诏褒美,遣行人护行,赐驰驿归。依照入阁先后排序,高拱遂为内阁首揆,移位左侧首位。照例,朝廷百官当着红衣为贺。

    “新郑!”刚被起用、以吏部尚衔管兵部事的杨博很是亲热地唤了一声,高大的身躯弯下来一揖,拱手至额道,“恭喜恭喜!新郑决策定贡市,岁省边费岂止百万!招水西安国亨出而就理,贵州不战息争;又慧眼识英才,百年蛮贼盘踞之地一举克之;整饬官常,恤商改制,一时经略,慷慨直任,不足二载,皆有成功。李兴化虽为首揆,受成而已。今日终于名副其实矣,博为新郑贺,也为我皇上、我国家贺!”杨博因年纪、科举辈分都远在高拱之上,不便以“元翁”相称,即以“新郑”代称之。朝廷百官,包括内阁大臣在内,以杨博资格最老,当年正是他带头逐高,迫使高拱去国;没想到高拱不计前嫌,上疏举荐召用,杨博既感动又愧疚,今日借贺喜之机,不避嫌疑,当众把高拱恭维了一番。

    “是啊是啊!往者元翁实主国政,然则毕竟不是首相;终于名正言顺了,可喜可贺!”刑部尚刘自强接言道,“复出这一年多来,元翁不遑多让,遇大事立决,高下在心,应机合节,人服其才,喻之排山倒海,未有过也!”

    众人见杨博、刘自强这两位当年曾为逐高立下汗马功劳的部院正堂当众奉承,有的摇头,有的赞叹,更多的则是跟着说起了奉承话。

    高拱一笑,抱拳回礼,并不回应。

    轮到科道了,众人鞠躬拱手,也是一番喜庆之词。户科给事中曹大埜一直想向高拱表达谢意,却不得入其门,终于有了机会,也像杨博一样,不避嫌疑,奉承道:“学生闻得,元翁复出以来,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凡晨理阁务,午视部事。人谓公门无片楮。学生钦仰之至!”

    “这算不得什么!”高拱摆手道,“大臣以体国为忠,以匡国事为美,区区小廉,细节耳,何足挂齿!”

    “喔呀,钦仰!钦仰!”众御史、给事中纷纷抱拳赞叹道。

    高拱拿起一份文稿道:“不过,晨理阁务、午视部事的日子,也该结束了,这是我拟好的《乞恩辞免兼任疏》,恳求皇上免了吏部的兼差。”他笑了笑,“我闻科道每以高某兼掌吏部为非,今日不妨向各位宣读辞免部事的奏本。”说着,拿起文稿读了起来,“兹者,大学士李春芳得请致仕,则阁务为重,政本之地,臣不得以暂离。若仍摄铨衡,非惟势有不能,而理亦有所不可。乞许辞免,专司阁务,庶于事体为安。”

    “高风亮节,高风亮节!”科道人群里发出赞叹声。

    “皇上必不允!”吏科都给事中韩楫大声说,“天下之治乱系人才,人才之进退由吏部。掌吏部者,必至公至正之士不可。其人正,则君子进而小人退;不正,则小人得志而君子丧气。然所谓正者,又必有确然不易之心,然后可肩重任而不挠;有超然独运之才,然后可陶铸群流。是故,但能守正者,亦不可谓之称职;必是德才兼备,识见超迈者,方可称一流。皇上圣明,铨政非委于元翁不可;元翁掌铨政,则天下可治。”他虽是高拱门生,但在此场合,不称“师相”而呼“元翁”。

    “可是,祖制……”人群里传来质疑声,随即被“是啊是啊”的声音淹没了。分不清是附和韩楫,还是赞同质疑阁臣兼掌铨政不合祖制者。

    “首相掌铨,国朝二百年未之有也。”御史王元宾道,“况元翁身为首相,日理万机,再掌銓务,安得有喘息之机?皇上念及元翁已然花甲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