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这就是磷矿石(第1/2页)  明清三十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距离他们的目的地三台镇有三十多里,如果在后世驱车最多半个小时就能到,但现在却走走停停差不多用了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好在一路上太平无事。

    记忆中陈恒的前身来过这里次数不少,但具体细节却浑浑噩噩的记不清楚。

    三台镇正处于几县府交通要道之处,北通临朐宜都,东至安丘诸城,西达济南泰莱,南到蒙阴莒州,到了明朝后期渐渐变成了一个商业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从这里集散,由于它的位置特殊,朝廷在这里设有驻军,规模是一个千户所,称作三台镇千户所!

    由于商业发达,许多大的商家在这里设有分号,同时这里也是土鞭炮的集散地。

    也许是天冷路滑的原因,今天镇上人流稀少,有些冷清!

    陈恒跟着大伙轻车熟路来到镇南头的钱氏商行,一直以来这家商行价格还算公道,去皮去称也算地道,所以大伙生产的鞭炮基本上都卖给了这家商行。

    卖鞭炮需要先经过检验c过称c去皮等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交税,整个过程都有税丁监督。

    按理说这种小作坊是不交税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当初定下商税是三十税一,若说交的话也是三十税一,这税率可以说很低了。

    但让陈恒吃惊的是居然要交四成的税,税率达到百分之四十。

    “真黑!”陈恒腹诽道。

    由于他是傻子,大伙习惯了帮他过称算账什么的,所以接下来陈恒便清闲下来,他在商行转了几圈觉得有些无聊,便溜溜达达就出了钱氏商行的大门,而大伙也都没有在意。

    鞭炮是危险品,它的集散地离镇中心比较远,陈恒出了钱氏商行的大门向南没走多远便到了镇子的最南头,忽然前面传来一阵喧嚣声,他十分好奇,便顺着声音向前走去,发现不远有一处工地,而这喧嚣声正是工地上发出的。

    远远望去,只见工地上热火朝天,人来车往,人是穷苦人,车当然是独轮车。

    这些人穿着打扮和陈恒他们差不多,都是破烂短衣打扮,身上脏乎乎的,看不出衣服本来的颜色。

    这是陈恒第一次看到明朝工地现场,这样的人推肩扛的景象在后世已经看不到了。

    走近才发现民夫们身背肩挑或用车载正将石渣倾倒在一个干枯的池塘里,这天寒地冻的时节,衣衫褴褛的民夫们脸蛋冻得通红。

    民夫们背着一百多斤的石屑,确实很累,不时有民夫看看远处监工,眼中一阵犹豫,但终究是不敢停下来歇息片刻。

    在远处,晃荡着七八个手持木棍皮鞭的监工,还有几个歪歪斜斜的倚在树上。

    不知不觉陈恒就走到了近前,收回了目光,发现干旱缺水致使这个池塘早已干涸,看样子是不用了,此时池塘底部已经填满了一层厚厚的石屑。

    不时有牢骚声传入陈恒的耳朵。

    “等来年雨水足了又要重挖!这些当官的自己躲在暖屋里,却不管我们死活!”

    “别牢骚了,小心又让狗子听见,少不得一顿鞭子!”

    监工是镇上的兵丁,这些兵丁平时不受上官的待见,派到现场做监工,干的净是些没有油水而且饱受风吹日晒酷暑严寒的差事。

    这些军户地位很低,但如今手里却有些权力,于是他们在上官那里受的委屈便全撒在这些穷苦劳工身上,平时对民夫们就是呼来喝去非打即骂!民夫们背地里称他们为狗子,由此可见对这些监工们的憎恨。

    “大冷的天老百姓也不能歇息!”陈恒感慨道,忽然他惊讶了一声:“咦?这是”

    他发现了一丝不同寻常,池塘底的这些石屑质地比普通石子软,而颜色更深一些,他忙抓起一把石屑仔细观察,然后在放在鼻尖嗅嗅,石屑看似普通,但他的眼神却越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