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第 18 章(第1/3页)  七零年代致富手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粮食喽,分粮食喽”随着一伙半大孩子在村子里嚷嚷开, 各家各户都拿上箩筐, 簸箕, 巴蒌等物往公社跑。

    傅老太把一家子这半年来挣的工分票找出来揣上, 招呼一大家子人“动作麻利点, 早去早领粮。”

    早在两个月前供应粮就断了,家里的粮食紧抠着吃才勉强能接上秋收的粮食,当然, 傅家的粮食如果不接济大女儿傅春月,也还是有些剩余的。

    想到大女儿,傅老太眉头拧紧,领完粮食回来得去她家看看,大毛的病情虽然转好了, 唐家的家底却快掏空了, 再咋说也得帮女儿度过这个难关去,哪怕她少吃两顿饭。

    “嗳”一大家子老老小小一边应着,一边拿上各式家伙齐刷刷的出了门,傅小雨被傅有粮挑在箩筐里,另一边放着块重量相等的石头,悬在扁担上晃晃当当的, 像荡秋千一样。

    这是农村出门干活带娃的标配, 天太热不好把孩子抱在身上, 就把他们放在背蒌或者箩筐里, 进进出出的不会热着, 孩子们也觉得新鲜好玩。

    到达公社的时候,里面已经站了不少人,个个满脸是笑,眼神全是期待和喜悦,去年开始他们大队就没分过粮食了,靠着那三、两月都盼不来的供应粮过日子,实在太憋屈了,今年五月份后天气正常了,辛苦了大半年终于可以分到粮食,家家户户都很激动,怀里揣着的工分票看得比命还重要。

    傅小雨看到这场面,想到上一世听到的那句话\ot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ot。果然名不虚传。

    因公社分配各种粮食、财物都要用工分这个大分母去分,所以社员把工分看成是命根子。

    不过这个时候分粮食除了工分还要按人头的,黄土山生产队是四六分,就是人头四,工分六,一个人一个月分得的口粮如果是三十斤,人头可分得十二斤粮食,剩下的十六斤就得拿工分来抵,所以家家户户能上工的都得上工,不上工就没粮食分。

    “咣”队长刘三河拿出一口破了洞的铜锣用力一敲,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大声朝着人满为患的门口喊“大家排好队,准备发粮食喽”

    傅小雨扫了人群一眼,发现不知不觉中所有人都已经到齐了,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挽起袖子还有种要抢粮食的架式。

    “好嘞”大家齐声应着,开始按先后顺序排队,傅家来得早排在较前头。

    所分的粮食一般是大家的口粮,口粮有精粗粮之分,精粮就是大米,粗粮是红薯,还有一些玉米之类的辅粮,年成好的时候会有这些好粮食,年成不好的话,但妨能填饱肚子的都算好粮。

    今年下半年虽然雨水足,但育的秧子还是干着水了,收成没有往年多,会计把粮食总收成除以所有人的工分总和,得的粮食每人每月才二十斤,四六分的话,算成人头数的八斤分大米,拿工分抵十二斤红薯。

    听到这样的粮食数,原本兴奋的人群都沉默下来,往年再不济每人每月也有三十斤粮,今年却只有二十斤了,摊算开来,一个人一天才六两粮,一日三餐,每餐才二两,还并不全是大米,里面还有一大半是红薯。

    而那点大米就更糟心了,是没脱壳的稻谷,和皮一块称的,除了壳还有多少斤米呀

    傅小雨听得一愣一愣,这辛辛苦苦大半年,从早干到晚的,一个人一个月就得八斤米,八斤呀,才八斤,能干啥吃上辈子,她一个人一个月要吃三十斤米,当然,她能吃也是事实。

    想到以后每个月才几斤米,傅小雨的心开始慌了。

    领好粮食,傅家用两担箩筐挑着家里十一口人的五百二十八斤稻谷,用三担箩筐担着一家子的七百九十二斤红薯,她还在吃奶,没粮领。

    傅有田三兄妹,李秀芝和傅老头挑着五担箩筐离去,又让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