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纨绔(第1/3页)  大清首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宜和三少的船到了!”

    “啊?那个败家子?那快去蹭钱!”

    外面响起了锣鼓声,把吴承鉴吵醒了。

    贴身小厮——好吧,这个和吴承鉴一起长大的家伙其实已经过了“小厮”的年纪了——吴七上前说:“三少,快到神仙洲了。”

    吴承鉴醒了醒神,将舱窗推开一条线。

    原本还算平静有序的白鹅潭,这时人船耸动,天色已经昏暗,吴承鉴所坐的这艘雕花楼船开到哪里,哪里水面上的船只就点亮了灯。远远望去的话,就像整个白鹅潭的渔船画舫全都在为吴承鉴的楼船点灯让道。

    “三少,撒钱不?”有人在舱门的方向问,那是吴承鉴手下的“四大帮闲”之一,人称穿隆赐爷,“穿隆”在粤语里面是(钱包、口袋、米缸等)破了个洞的意思,一个人被称为“穿隆赐爷”,就是说这个人不但会花钱,而且会败家,不过每一次他都败得让吴承鉴倍有面子,所以吴纨绔手底下少不了他。

    “撒。”吴承鉴没睡醒,一边打哈欠一边说。

    然后,穿隆赐爷就开始站在船头撒钱了——两旁蹭过来的,不管是渔船还是画舫,哪艘船的灯亮了,他就撒一把铜钱过去,雕花船一路走来,一路灯亮,一路铜钱当当响,每一把铜钱撒出去,都会蹦出一句“三少好嘢”。

    欢呼声就这样响了整条水路。

    吴承鉴在船舱里眯着眼睛听着,虽然明知道这些捧场都是撒钱撒出来的,但反正自己又不缺钱,几箩筐的铜钱就买来一路欢呼,这感觉,小爽。

    吴家的钱虽然不是大风刮来的,却是大浪打来的——风能刮得来几个钱?只有倚靠乾隆皇帝“诸省禁海、只剩广州一口通商”的国策,再拿到天下仅有十几张的华洋贸易许可特许令——也就是所谓的“十三行执照”者——然后承揽全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几分之一,这样的赚钱,才叫真富可敌国啊!

    跟吴家每年翘起腿就赚到的金山银海相比,这点铜钱,用广东人的话讲——“湿湿碎啦”!

    这时是乾隆朝晚期,广州白鹅潭上千帆凑集,却都不是商船,也不是战舰,而是成百上千的花船画舫。无数画舫之中,有一座连体船尤其巨大,那是由五十几艘大船钉合而成,望过去如同个一座水上城堡一般,这样巨型的连体船别说出海,在江上都走不远,然而甲板平稳如陆地,其上又有三层楼台,这就是白鹅潭有名的水上花寨,当地人称“神仙洲”。

    今晚要上神仙洲的船只很多,三个靠寨码头都排起了长龙。

    但吴承鉴的雕花船开近神仙洲,却并不排队,神仙洲特意为它开了第四个靠寨码头,却没人鼓噪也没人不满,只有在穿隆赐爷将剩下的半箩筐铜钱一起泼水一样泼出去时,看码头的水夫们才发出集体的欢呼:“三少好嘢”!

    看看雕花船要撞上神仙洲,船尾一条壮汉猛地一甩舵,整艘船就横摆了过来,掌舵的汉子伸一只脚过来往神仙洲一踩,就将两层高的雕花船给压住了,稳稳靠上码头,那人跳了过来,踢了一脚,就将一块丈许长、四五尺宽的木板搭了一座便桥。

    吴七说:“铁头的功夫又长进了。”

    吴承鉴嗯了一声,满意地点了点头。

    掌舵的那个壮汉身材犹如铁塔一般,外号铁头军疤,是他手下的“四大帮闲”之一,原是佛山地界的一个洪拳教头,几年前因为犯了事,刚好吴承鉴遇上,花了一笔大钱救了这条好汉,从此铁头军疤就跟定他了。

    在广州十三行当纨绔,装逼装到别人眼红在所难免,铁头军疤号称“两膀有千斤的力气”,虽然夸张了点,但只要有他在场,吴承鉴跟人打架从来就没输过。

    船既然靠岸,吴七就钻出船舱,他“快嘴吴七”的外号也不是白叫的,声音尖锐响亮得犹如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