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
到了第二年春,因着杨氏织了些布也做了一些针线活,换回了点钱。再加上温芸绣屏风所挣的钱,以及李开阳放牛的工钱等零零碎碎,竟然攒下了五两多的银子。杨氏满心欢喜,还琢磨着可以送李开阳上学了。至于李开雨,因着他年纪还小,只能让他缓几年。
李开阳得知自己有了上学的机会,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他先是感激了杨氏一番,再对温芸郑重地道谢。他明白自己能有上学的一天,全是这两人付出许多换来的,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只好好好向她们道谢,以表感激之情。
不久,镇山村发生了一件喜事儿,那就是村里要开办一所学堂了。原来刘财主的二儿子刘希年在考了三次举人均落榜后,放弃了科举之路,决心回到镇山村教书,以期自己有学生能高中,也算了了自己的心愿。
刘希年同父亲一起到村长李大图家,同村长商量开学堂的具体事宜。李大图听到刘希年说要在村里办学堂,自然是满心赞成的。最后他们商议好,村里分出一块地用来建学堂,费用由镇山村每户人家凑,按家里情况给,不够的再由刘财主家出。
刘希年因家里资产丰厚,不缺银钱,也算有心帮助同乡,于是打算并不收学费。来学堂上学的人,只需要出点书本笔墨钱就可以。
一月有余,学堂建成。村长寻人择了一吉日,当天派人到村里敲锣打鼓,通知村里人学堂开业。学堂大门前早聚了许多人,随着鞭pào声响,学堂正式开放了。村里的大人陆陆续续带着孩子来报名。
来上学的孩子大多是八岁左右,也有几个年龄再大些的,统共不到十个。其实村里还有很多可以上学的孩子,只是家里实在是需要人手干活,那些已经能帮上家里忙的,家人也大多不让来上学了。很多大人基本都认为还是种田务实些,毕竟不是读书就一定有出息了。就像刘财主的二儿子刘希年,今后人称刘夫子,他读了这许多年书还不是未考上功名。贫穷人家难免觉得这是浪费钱财与时间,还不如老老实实干农活,多种些粮食。
而肯送孩子来上学的人家,基本都是心里带着一丝侥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若是自家的孩子读书厉害,那便继续送他们上学,万一考到功名了。若是学得不好,也就费了点书本钱。
第10章 第十章
刘夫子既然是希望在为村里出一份力的同时能有自己的学生考到功名,就不会只满足于这几个学生。村里这么多的孩子,却只有这几个来上学,刘夫子心里有些不爽快,但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不肯浪费家里的劳动力。
原先规定上学的学生须八岁以上,后来刘夫子将上学的年龄定得再低些,虚岁五岁以上就可来上学。于是后来又多了九名年岁小的学生,刘夫子这才有些满意了。
年龄小不要紧,肯来上学就好,不过是多费些功夫来教他们。这些年龄不到八岁的孩子尚未能帮家里干活,家里人也乐得不用分心照顾他们,便送进了学堂。
学堂落成那天杨氏大早就带着李开阳去报名了,jiāo了书本费。学堂统一定在五天后正式上课。
后来杨氏又为李开雨报了名。
在报名后的第二天,杨氏备好了礼,约了李多米的母亲陈氏,带上孩子一同到了刘夫子家。当他们到达之前已经有好些人了。大人纷纷让孩子向夫子行了礼,然后都送上了备好的礼物,各家都有不同。有送腊ròu的、送干菜的、送大米的等等。刘夫子受了礼,接了礼物,之后每一位学生都送了一本三字经以及一只质量中上乘并且适宜小孩使用的毛笔。
正式开课那天,杨氏天未亮就已起身做早饭。待两个孩子吃了饭,帮他们带上之前特意绣制的书包,李开阳和弟弟各一个。李开阳的是由杨氏缝制的,用的布是之前娘家嫂子送的布料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