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十二月前二十天,大陆战场上的局势非常混乱。
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不知道前方的部队打到哪了,俄军指挥官也不知道防线在哪,双方甚至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在十二月十日,魏成龙就给第一三八与第一三九集团军司令官下了命令,让他们把指挥权下放给各突击集群指挥官,只给各突击集群安排推进目标,让前线指挥官来决定该怎么打。[.]
当然,绝对不是胡乱打一通就了事。
因为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不可能集中兵力撕开俄军的防线,而且就算撕开了俄军的防线也很难纵深突击,所以在进攻的时候,突击集群的指挥官必须注意一点,即随时与邻近的部队保持联系。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基本上是平行着向前推进。
可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任何大纵深突击都有可能导致前后部队断挡。
当时,布鲁希洛夫也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即让前线指挥官决定怎么打。
对俄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前线部队就只能各自为战。
如此一来,战斗胜负主要就看前线军官,特别是战地军官的才能了。
显然,这不是中国军队的弱项。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陆军中的基层军官,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参加过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到二零五三年底,基层军官的参战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战场上的几个集团军里提拔起来的,主要来自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发动战略进攻前的几个月,戚凯威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军官培训学校,让那些有资格成为基层军官的士兵接受培训,然后把他们晋升为军官。至于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大多被戚凯威留在了后方,或者派往其他战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是从基层做起的军官,戚凯威非常清楚,有才能的士兵绝对比书呆子有用,而且这些士兵在晋升为军官之后返回原部队,有更好的人缘基础。
破格提拔士兵为军官,可以说是中国陆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一大特色。
要知道,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坚持使用军校培养的军官,只提拔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官,很少让士兵直接成为军官。
当然,这也与中美两军的体制不同。
美军是“军官与士官”双晋升体制,军官与士官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分工,一支部队的灵魂是军士长,而不是军官。在中国陆军中,士官主要是技能型军人,没有军士长,军官就是军队的灵魂。
可以说,这种混战的场面,对中国军队较为有利。
只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得解决,即在无法突破俄军防线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大规模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虽然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时候,中国军队收容的战俘已经超过五十万,但是仅占俄军前线兵力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两百多万俄军没有被消灭,而且这些俄军正在稳步向西撤退。
把俄军赶出哈萨克斯坦,绝对不是戚凯威想要的结果。
在他的计划中,至少要在哈萨克斯坦打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阻止俄军主力撤退到伏尔加河西岸。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算把俄军赶出了哈萨克斯坦,也算不上胜利。
要知道,这将意味着,在进军伏尔加河西岸的时候,中国军队将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得因此推迟进攻行动。
问题是,当时根本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戚凯威与魏成龙都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应该停止进攻,等到恶劣天气过去之后再继续前进。
当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