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都别剪掉。毕竟我的有些意见不是主持人同志能够主导的。”这是厚道交底,同时也是可以理解成一种警告的。
而何明自是郑重点头,而后更是隐隐的后怕,说背后被冷汗打湿是夸张,但是脑门上的汗可是真的下来了。毕竟如果王七步不说这句话的话,那么只要一个弄不好,等待他的必然是粉身碎骨的结局。谁说眼前这厮狠辣,这不明明非常厚道吗?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对话现场和我们一起对话。我手上拿着一本书,这是一本卖了几十万册的畅销书,《三扇门》。它连续几个月都位于排行榜的第一名,更让人关注的是它的作者是一个只有17岁的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名字叫做韩冷。现场跟我们一起关注韩冷的是来来自中华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晓明先生;还有一位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专门研究教育的教授陈永明先生,欢迎两位。我想问一下两位嘉宾,你们听说过韩寒吗,什么印象?”直播由主持人王艳的这段话正式开始。
“听说过,当然非常吃惊,就是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能够写出这种作品同时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感到非常地吃惊和兴奋。像这种青年,在国外来说还是比较常见的他有一技一艺,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学校当中好象显得他不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其实恒冷会成为一个现象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的变化,如果说转回去十年前,我们市场经济没有这么发达,出版业没有这么大的自由操作的空间,媒体没有这么大的对社会的支配力的话,那么韩冷要成为现象是非常困难的。韩冷这个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冲破是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如果我们把握的不好的话也许对社会造成另外一种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希望在提倡韩冷这个一技之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的规范。”依据台本,陈晓明就率先说道。
“那么陈先生,韩冷成为一种现象之后有不少的中学生模仿他、崇拜他,但是也有很多人非议他、质疑他,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接着王艳便抛出问题。
“是不是应该首先我们教师反省一下自己呢?因为世界上70年代理想的教师是个技术员型的讲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可是到了80年代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你不仅管课堂还要管课外;到了90年代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我认为韩冷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教育现象,其实作为个体他不会对现存的教育制度构成什么威胁,因为大多数人他都会按照现有的一种模式去发展。首先教师应该反省自己、批判自己、反思自己,然后才能够正确理解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到底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中华社会出现的韩冷现象。其实像韩寒是很特别、很个人,这种文化一直都是存在,可能从卢梭的时候就存在,就在创造一种背离现在的主流社会的一种态度、一种个性化张扬个性、张扬自由。和现存社会的规范制度造成某种冲突,这种文化一直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断地有人来扮演、不断地有人来行使这方面的一种职能。”虽然顶着不小的压力,但总的来说陈晓明还是说出了自己最想说出的话。
“好,感谢陈先生的回答。下面我们就有请观众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这个时候,知道的更多王艳已经不敢对任何人的话发表评论了。
观众1“今天我们之所以坐在这儿并不是去关注韩冷这个人,他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他的任何的事件不会对我的生活产生任何的影响。我们来讨论他就是说韩冷作为一个载体他表现了很多东西包括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教育体制问题。”一名一定是事先安排好的观众照着台本上的话说道。即便这个时候,编导组也不敢保证这个台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位观众也说到了一个点子上,我们要讨论的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