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生不逢时(第1/4页)  新二战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德意志仍将存在!”

    多么慷慨激昂的一举誓言,即便在二战结束了数十年之后,这句话一说起来,还是令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那些崇拜德意志军魂的军事爱好者,更是把这句话奉为经典。

    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在这句话的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的悲怆,作为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祭出这样一个近乎绝望的誓言?

    德军的确曾经有着最为先导的战略战术思想,也的确曾经有着最为精锐最为强悍的军队,更曾经有着一大批高素质的一线指挥官,同鼎盛时期的德军相比,苏联红军似乎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级数上的对手。而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军的千里大溃败,似乎就能够完美的说明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德军迷们才在大肆推崇德军的同时,肆无忌惮的贬低着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似乎如果苏联红军不是依靠着阴谋诡计;不是依靠着国内酷寒的条件;不是依靠着辽阔的国家地缘、丰富的资源;不是依靠着惨无人道的人海战术拼消耗,就根本无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一般。

    可是实际上呢,这场战争终究是以苏联红军的彻底胜利宣布告终了,这其中没有什么所谓的阴谋诡计,在苏德战场上,敌我双方完全就是你来我往的斩血厮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一点在持续了数年的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要说到天气条件地影响,那似乎的确存在。毕竟苏联红军扭转战局的几场大规模会战,都是在严冬条件下发起的,并最终获得了胜利。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冬季说白了只占据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而苏联红军能够在严冬季节,发起弱势条件下的绝地反击,为什么德军不能够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也来个反戈一击呢?说到底,这并非是天气决定着战争,仍旧是军事决策主导了成败。

    而要说到地缘辽阔、资源丰富上,鼎盛时期的德意志并不弱于苏联,其时。德意志占据了整个中西欧,原捷克的军事工业、罗马尼亚的石油等等。统统落到了他们地手里。而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们更是占据了苏联主要的粮食产区以及工业区。从而致使苏联举国粮荒。当然,也有人说德军虽然占据着丰富地资源,但是后勤保障困难,从而给了苏联人可乘之机。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军无粮,不战自溃。这用兵之术上最基本的教条。难道德军地指挥官们都不明白?若说是因为闪电战术太厉害,以至于进攻部队脱离了后勤运输的保证能力范围之外,那么,这其中就有一个“贪功冒进”的低级错误。一线的作战指挥官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那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在这种指挥官指挥下的军队。即使战斗意志再坚强,作战能力再勇猛,士兵素质再高。也是一支二流地军队,是一群缺乏有效指挥的乌合之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虽然通俗,但却是绝对的真理。

    至于说什么人海战术,那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人海“战术”,它既然被称为战术,那么就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且这种战术的成功运用,更需要指挥员拥有绝强地意志力,更需要士兵拥有慷慨赴死的勇气。如果用它来诋毁苏联红军的战斗力,那似乎显得太过牵强了,更何况那句经典地“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德意志仍将存在”,它又何尝不是人海战术的另一种体现?而且是登峰造极的体现。

    古德里安也好、曼施坦因也罢,那些德军高层的精锐指挥官们,或许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们毕竟生不逢时,就像是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一般:“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更加可悲的是,他们还远远算不上是“得其主”。

    且不管苏德两军究竟在战斗力上孰强孰弱,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是,曾经看似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如今已经覆灭在即,他的老对手现在已经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