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九章 把持与对策(第1/3页)  幻之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九章 把持与对策

    走了一圈下来,腿脚有些乏了,就领进了当值的官房,奉茶休憩,那些工坊厂房的主事,有心邀好的,就会逐一送了各色新品过来赏鉴。

    这郑元和,也甚有耐性的,陪我走了这么些时日,虽然嘴上矜持着不说什么,但是面对如此一大滩事业的成就和规模,但从他隐约流露的表情上看,心里还是多少有些自得和欣然的。他虽然不动发明创造,却有这很好的统筹和计划能力,他的项目被我一改再改,却没有出大问题,这就是他的功劳了。

    比如我眼前这官制饴炼坊,捧上的这一盘白花花的新糖,提纯后的方圆糖晶堆砌成小塔,冰莹剔透的让人口中生津的,还有各色加工过的糖制品,五颜六色的糖果儿、糖酥、糖卷什么的,着实诱人的很。

    自从贞观年间名将王玄策出使西域,借兵攻破东天竺摩羯陀诸国掠其工匠,也将天竺的制糖术传入大唐,这蜀地、岭南种植甘蔗制糖的历史也有百多年了。不过糖加工规模都不太大,熬制出来的除了板糖、糖稀外,也就石蜜比较有名外,品质也很原始。

    因此深加工大有可为,更何况由于正值战乱,资源紧张起来,朝廷酝酿着开始禁用粮食酿酒,因此我让他们用制糖剩余的蔗渣酿酒,如果获得成功,又是一大收入。还有名为猴儿酿的原始果酒的制作,许多人已经看了商机。

    而这些官私生产的产品,相当一部分通过特殊的途径,将流入到吐蕃、南沼等地,丝茶纸酒糖等消费品乃至奢侈品在那里大有市场,甚至一钱这样的纯白方糖,可以换到等重的银子或是一头小牛。

    事实上我做的这些工场多是长期投资,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所在,这些经过了当初起步阶段,天文数字的后续投入,自然不是我凭空变出来的。

    当时开源节流的问题就摆到了眼前,正好当时鲜于家倒台,抄获了不少,暂时缓解一些,而鲜于家事件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有相当部分家族中的主事和经办人员的投靠,通过这些投诚的人士,掌握了其鲜于家原有大部分的走私回易的人脉和资源,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弃暗投明,将功补过,报效朝廷的名义下完成的。

    后来又有成都地方的世族、行会的代表前来接触,经过与蜀中地方势力的交换和妥协,在多方参与下,已经控制了松州、潘州等地边境的大部分走私渠道,虽说两国尚在战争状态,但只要民间的需求和利润的存在,就总有不怕死的人,这走私也就总也禁绝不了,因此作为官方势力,背后介入控制的好处是,可以将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而作为我的虞候军四大营中,长期不在成都,以天宝之战的残军为基础新组建林字营,和潘拓失的羌众扩编而成的山字营,就是以查禁走私的名目活跃在松州和姚州的边境上,承担着保护该渠道的畅通,打击其他走私途径,以达到垄断的目的,顺便也对边境对面进行刺探破坏。而那些敢于在走私边境的,往往巨利丰厚,且多亡命之徒,也正好用来练兵。

    当然在我掌控下比如铜铁金银兵器这些军用和贵重物资、军用管制物资自然要控制输出,但是丝茶、纸瓷,香料绸布等奢侈品消费品,却是明禁暗纵多多益善,却源源不断的倾销过去,用经济倾销手段最大限度的掠夺民财和资源。至少我不认为,多消费一些丝绸和茶叶的,就能够让那些南沼吐蕃,提高国民素质,或者国家变的富强起来。

    魏方晋做过剑南节度使掌书记,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在崔圆手上未得大用,但管理过八州六镇的文书往来酬酢,在地方人面上也很熟,负责主持这种明里打击走私,暗中把持垄断大部分边境走私的相关事宜,也算是如鱼得水。

    自从鲜于事件后,很是出了些力,在其中的表现和立场,终于获得了我的信任,得以进入我的核心利益圈子。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