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九十六章 俱怀逸兴壮思飞3(第2/3页)  幻之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土人的用意。毕竟那烂陀寺建立以来千余年。虽然几经风云变幻和动荡更易,但从未有过遭受如此惨烈战事和屠戮的经验,这无疑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大德之士,有些惊骇过渡吓破了胆。

    在他们的召集和传唤下,四天之后。

    那烂陀寺附近百里之内,凡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团僧官,及其下属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在内的数千僧众,及其就近服侍修行的上万信众、眷属、婢仆,也被聚集在大乘天说法的经坛广场上。

    “我辈奉大唐天子之命,披星戴月浴血长征这域外,听闻圣地遭难而法统难续,特邀我等前来匡扶佛法祖庭。。”

    “却不想祖庭之中,有人勾结藩夷土蛮,力图螳臂当车以拒王师。。”

    “今幸不辱使命,吾心甚慰。。”

    鱼同在通译的转换下,说了一堆充场面的官样废话之后,拿出一份事先备好的名录来。

    随着唱报出来的名字,幸存下来的若干当权僧团成员,被逐一指名出来,单独站成一堆。

    “我大唐天子,甚是崇奉佛法,尔辈可入朝揭之,日夜奉请霖听。。”

    鱼同信手一挥,就决定了这些那烂陀寺僧侣高层的最终命运。

    接着,那烂陀寺内所有经坛和学馆里的学问僧,也被挑选出来聚集在另一端,就像是一群乖顺的羊群一般,默声不语。

    “请诸位高僧大德,到北地去替我大唐治下弘扬佛法把。。”

    鱼同同样一句话,决定了他们的取向。这些学问僧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按照门类和擅长,分批逐次的转移到北方的控制区去,以辅助建立各级政权组织和教育机构。

    看到他们的反应,鱼同有些失望又有些庆幸,失望的是作为想象中的佛门祖庭,教门圣地,居然连一个有点像样气节的人物都没有,实在有辱门庭,普通僧众之中,也只有一些非暴力不合作的存在,被抓走时只会高颂佛经,连激烈一点的肢体反抗都没有。

    但又庆幸的是,这些当地僧众如此的贪生怕死,风气如此的懦弱无谓,从长远掌控上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起码事先一些为了防止激起太大反弹,而需要颇费周折的婉转手段,就可以省却了。

    或者说长久以来的佛门末微,让这些佛门已经习惯了用权谋和心计来维持自己的权位,而对于来自血与火的吃果果暴力手段,就不免要手足无措,彻底失声了。

    最后,

    只有对大唐最为恭顺的,两位北请唐兵的带路党大师,及其所属的僧团派系,才被允许留下来,他们将继承那烂陀寺的遗泽,将唐军击破的附近数国之地,合并成一个新兴的佛法之国。

    当然这个表面上由僧团,进行统治的新生国家,是需要唐军武力支持,才能稳定存在的。

    “金宝珍藏,堆如山积。”

    “破那烂陀,所获甚丰”,历史中直接描写只有这么聊聊几个字,但我们可以从侧面的间接旁证,略微窥探一二,成千上万参与这次远征的士兵和藩属部众中,绝大多数人拥有了一夜暴富的身家,而大肆在北印度买田置业,营造起大小不等的宅院,蓄养数目不等的奴婢,最终在退役后,变成大大小小的种植园和田庄、工坊新主人。

    以这个年份为转折点,古代印度的历史,逐渐成为了华夏历史的寄生分支,所有对新统治者不利的言论和典籍,都再也难以流传下来。

    那烂陀寺的易手,也意味着,自雅利安人征服古代天竺之后,沿袭了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在唐人治理下逐渐崩溃的开端和前兆。

    《乱世激流——古典时代与后犍陀罗时代的路口》

    “当时的佛教,太过于哲学化,可以说是学院式传统。它的传统中心是在各寺院大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