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一十二章 超然创作之气(第2/4页)  大亨万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性的越战片《全金属外壳》以及挑战人类道德极限、引发强烈争议的《发条橙子》和《洛丽塔》,尽管库布里克以从不重复自己而着名·但在这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一贯的张扬、激进、果敢、肆意的风格。生活中的库布里克则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不愿公开露面,他隐姓埋名地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中,同妻子和女儿一起享受着不被打搅的生活。他终生痴迷国际象棋·将生命置于低调、谨慎,小心翼翼的行动之中。他可以十年如一日地蛰伏在纸醉金迷的电影圈之外,使人们几乎忘却了他的存在。然而一旦时机成熟,他的创作便会如同突然爆发的火山,势不可当地喷涌出炙热的激情。库布里克的电影总是扮演着一个者的角色,他对电影语言乃至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探索,无不引发地震式的争议,伴随他电影而来的常常是铺天盖地的不解和误会、愤怒与责骂,当评论界喧嚣尘上时,库布里克却始终沉默着,相对于大多数电影来说,他的电影显然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电影生涯中,他为数不多的十几部作品总是会在上映多年以后被视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

    “1928年7月26日,斯坦利.库布里克诞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兴趣和疑问。13岁的生日晚宴上,父亲送给他的一部照相机引领他走上了用影像对世界进行表达的道路。在七十年的生涯中,这个纽约人为我们留下了十多部既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又能吸引大众关注的电影作品。几乎每一个与他相识的人都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这位导演,“他是一个天才,他是为电影而生的。”

    1928年的纽约,正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夕。一切看来还是那么的繁华。库布里克诞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是一颗真正的掌上明珠。六年之后,他的妹妹芭芭拉诞生了,这个可爱的女孩子成了库布里克最好的玩伴。1941年·12岁的库布里克就读于布朗斯区的塔夫脱中学,在学校里,他并不是一个只会啃书本的好学生。在同学眼里,库布里克一直是一个富家公子·原因可能就在于他小小年纪就有了一架照相机并有了自己的暗房。自从13岁生日时,父亲送给他一架照相机,库布里克就开始对摄影充满兴趣

    他是学校校报的摄影记者,利用这个身份他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在影像中捕捉梦想。1945年罗斯福总统去世,整个美国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17岁的库布里克拍摄了一幅照片,图中一个卖报的老人因怀念总统而留下了眼泪。这副照片被许多主流报纸转载,库布里克也因此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家。高中毕业之后·库布里克供职于一家杂志社,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大量的图片摄影工作,为他将来的电影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22岁的库布里克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一部纪录片——《搏斗之日》。这部电影以一个拳击手为主角,记述了一场拳击比赛。即便是这样一部简单的纪录短片,也还是能够看出库布里克对光影以及摄影机位置的精确把握。拍完《搏斗之日》以后,库布里克辞掉了杂志社的工作·开始专注于电影拍摄。1953年在父亲的资助下,库布里克拍摄了影片《不安和》,这也是他的第一部剧情片。尽管影片显得有些青涩、幼稚·但库布里克在拍摄过程中却表现出执着的精神和成熟的驾驭能力。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都在他的完全掌控中。显然,此时他正大步踏上通往梦想的道路。《不安和》可以视作库布里克的一部学生作业,尽管如此,他还是通过影片发行收回了成本,这使他获得了拍摄下一部影片的经济能力。1955年,影片《杀手之吻》开始显现库布里克式的风格,在对光影的处理上,它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