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又过了一个月,灾民们皆遣散完毕。
苏珞让人将功德册子拿上来,联合县衙大小官吏,一齐做了评审,一位姓李的大夫拿了第一,这位大夫在就救灾期间,吃住几乎都和灾民一块,家中所有的药材都捐了出来,没有让官府花费一分一毫,被他救治过的灾民更是不计其数,是此次救灾中呼声最高的一位。
苏珞说到做到,当即就让人将这位大夫的事迹记录下来,载入先贤录,同时又和贡献前十的几位一起单独刻碑,分立于城门之外,除此之外,每个城门又单独评出前十名,将十人事迹简略刻于一块石碑上,立于各个城门外,剩下的人虽然就只刻了个名字,但也足够满足了。
如此,每个城门外都立了5块石碑,往后好多年来往的客商途径此地,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询问一番,县城的百姓往往都会热情的解释,脸上的笑容也是与有荣焉,这些石碑倒也算是独属于玉沙县的一道风景了,其余县城见状,遇到此类事件也纷纷效仿,效果也颇为显著,这事不知怎么回事,辗转传到了皇帝耳中,皇帝龙心大悦,当即大笔一挥,亲自赐了玉沙县“百县之首”的称号,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第二年春天,全县的重建工作皆已完工,百姓们的生活重新踏入正轨,许多人家已经拿着救灾银买了粮种,准备开始春耕,卫泽也被皇帝召回京城,临走前,苏珞又写了一封奏折交给他,让他务必保证交到皇帝手中。
苏珞在奏折中将此次水灾情况赘述了一遍,又将自己调查的沿江大堤的情况做了说明,大概意思为沿江大堤质量堪忧,希望皇帝拨款重修大堤。
此时距离苏珞上任已经过去了八个月,因为朝廷规定,官员交接必须于一个月内完成,所以孙平早在苏珞上任一个月时就离开了玉沙县,走马上任去了,此时苏珞就算是想拿他怎么样,也无可奈何了。
之后,苏珞翻看了玉沙县的县志,发现玉沙县洪灾几乎是常态,几乎每隔六七年就会爆发一次,但奇怪的是,往年的洪水发作,虽然会淹没良田,但不会对人畜造成多大的伤害,相对于这次洪水而言,损失可以说是非常小,苏珞心中疑惑,便将近几年的县志与往常的县志对比了一番,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原来,一切都是土豆、红薯惹的祸
玉沙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属于多湖地区,全县总面积大约在7500平方公里左右,却有大半的地方都是湖泊,往日洪水流经此处,因着湖泊的缓冲,水势不显,造成的灾害相对来说会减轻许多,这也是前县令孙平之所以敢大着胆子贪墨建堤饷银的原因。
但是近几年土豆、红薯等作物的推广,让许多地方尝到了甜头,各地为了能够种植更多的土豆、红薯,便开始填湖造田、伐木开荒,湖泊面积瞬间缩减了一半有余,此次洪水爆发的时候,没了那么多湖泊在中间做缓冲,水势明显迅疾了很多,一瞬间便冲毁了无数的房屋,人畜也伤亡惨重,苏珞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当真是五味陈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