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两人一路不急不慢地走着,顺路观赏风景和考察民情,六天后来到赣鄱的闫渠村附近。
进入闫渠村首先要经过大桑园村和小东岭村。
大桑园村,位于西岭脚下章江北岸,依山傍水,有稻田百亩,地肥水美,旱涝保收。因河边有几搂粗的两棵母子桑树而得名。因为这一段背风向阳水稳,既没有竹林关以下两河交汇后的“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之险,也没有上段芦家山、月日滩的“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忧,船工们都爱在这里歇脚,把船停在浅水湾,用竹绳或者麻绳一头牵着船,一头固定在百年桑树上,人便就围着桑树底下的碾盘,或蹲或站,吃干粮,谝闲传。由于桑树根深叶茂,树冠大,夏天可以避过烈日暴晒,冬天可以抵挡风雪严寒,不论货船木筏,不论商贾游人,不论上上下下南来北往,凡路过这里,就必然在此歇一歇缓一缓。
小东岭村是一道呈东西走向的山岭,村民都住在岭上,路在岭上,耕地也在岭上。虽然地势高,但山高水高,深厚的红土地,物产丰富。站在岭上,可以俯视弯弯腾腾的章江,可以平视西岭上的周公庙,远眺竹林关背后的桃花寨子和更远的月亮台,可以在晴日的傍晚,欣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景观。
虽然山清水秀风景独好,但由于多年战乱、兵荒马乱、盗贼猖獗的祸害,加上大部分人家里耕地少,过着“一年只收八月粮,四个月里吃谷糠,家家怯火闹春荒,日子过得太难场”的生活。战乱时候,家家吃的粮食都紧紧巴巴,顿顿饭碗里稀的能照见人影影。贫困像山上的石头,层层叠叠,重重地压在村民头上。
夏雪平定江南建立天使国后,社会秩序慢慢恢复,社会治安也慢慢变好,夏雪推行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推广天使小麦、天使玉米等高产良种,推行开荒农耕奖惩制度,激发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村民把能种的荒地林地都种上了,也舍得花钱买良种,收集农家肥,没黑没明在地里捣腾,终于,打下的小麦三格子的板柜装的满满的,黄豆绿豆麻豆红小豆几个八斗瓮都装不下,收下的玉米只能在房檐下山墙边门前树上挂着,整个秋天冬天黄澄澄一片。
加上山区可开垦的荒地林地边角地多,只要人勤快,有种就有收,吃的粮食慢慢变得充裕。粮食吃不完,就多喂一两头猪。一般都是春上逮猪娃,冬季就能长到一百斤左右。想让猪壮些,则需要长一年半以上,再多搭些包谷豆料,膘也就有三四指或一手板子厚。年底腊月里,杀猪的把式来了,在村子的场院里盘一口大锅,放一张方桌,用几根木椽搭一个猪架子,男劳力帮忙把猪抬到方桌上压住,师傅一刀下去,血呼啦啦就顺脖颈伤口处流下来,流到放了盐颗子的木盆里。放完血,把式用杀猪刀在猪嘴头扎一刀,拴上头天浸泡过的葛条,又用手试了水温,就安排一人提猪头,一人提猪尾巴,其余的人则帮忙抓住猪脚,放进热气腾腾的大锅,有节奏地一拉一送,过一会再翻过来,再一拉一送。这时候把式就坐在木椅上眯上眼喝茶,等吃饱了黏茶,站起来又指挥着劳力把猪抬到方桌上,手从工具袋里掏出浮石一阵猛绽,猪毛就一撮一撮掉到地上,而猪头是用铁刮板来刮,一会功夫一只黑猪就变的白净光溜。把式把猪头砍下来,把猪尾巴剜下来夹在猪嘴里,先挂在猪架上,指挥劳力再把猪身挂到猪架上,又在猪肚子上开一小口,插一根竹管,这时候把式双手抱住猪身蹲马步,腮帮子鼓圆双眼瞪圆往猪肚里吹气,片刻猪身就滚瓜溜圆,再用铁刮板轻轻地溜一遍,然后开膛破肚,掏出肠子肚子和心肝肺肾,再把猪身顺脊梁骨片开,最后用温水冲净淤血和猪毛,猪就杀完了。这时候男女都围上来了,胆大的用手指量着膘的薄厚,心里估算着主人到底能给这头猪吃了多少饲料粮,而男主人一边笑嘻嘻招呼着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