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卖惨营销(第1/3页)  奋斗在90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镇主要街区附近有几个规模比较大开发得比较早,现在运行得相对比较成熟的工业园区,聚集着大量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各种玩具厂,塑胶厂,电子厂,成衣厂,制鞋厂,模具厂居多。

    所谓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用工量十分巨大,大一点的厂子都有上万人几万人的规模,小一点的也有几百上千人的规模,像服装厂,电子厂,成衣厂这里面的打工者以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厂妹居多,这一代这么多厂,看那些宿舍楼的阳台上晾满了衣服,说明这一代人口密度非常大,而且都是一些有稳定工资收入,有一定消费能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轻产业工人。

    这样蕴藏着巨大消费能力的产业工人在这一代没有二十万,十多万绝对是有的,杨砺一边走着,一边数着工业园区的厂子,估计平均每个厂子大约有多少工人,然后来个简单的相乘,基本能把整个长安镇周边聚集的人口数量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既然有这么多潜在消费人群,我的姨妈巾为何就卖不出去呢?这完全不符合道理啊?

    究竟哪个地方不对头,出了问题呢?

    杨砺蹙眉凝思,边走边喃喃自语,走着走着看到街边有售卖杂志的摊档,90年代最畅销的杂志都有,像什么著名的足足影响几代人成长的《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知音》,《少男少女》,《辽宁青年》,《家庭医生》,《人之初》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摞摞堆得好高,一摞少说也得有几十上百本。

    前世的记忆中杨砺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看杂志,像《读者》,《辽宁青年》,《半月谈》什么的省吃俭用,每个星期都要准时步行两三公里去县城正中心的书店买几本杂志回来。

    杨砺前世就读的平溪九中在县城边上,离县城中心有三四公里的距离,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但又一种叫慢慢游的三轮出租车,坐慢慢游去县城街上要一块五,两块,省下这个车费都可以多买一本杂志了,所以每次杨砺都舍不得花这个钱,都是步行去县城看书买杂志的。

    县城有个新华书店是国营的,其他的书店都是民营的,新华书店的书虽然品类不是很丰富,不过可以待在里面看半天工作人员也不会赶人。

    民营书店只看书如果最后不买几本书走店老板的眼神可是能杀人的,会一直盯着你让你浑身不自在。

    在杨砺记忆里从2016年开始自从智能手机全面普及,自媒体平台飞速崛起之后,他就从未买过报纸杂志,整天盯着手机关注天下大事,国家大事,娱乐圈的各种纷争和绯闻。

    他这个报刊杂志的铁杆粉丝都不看报纸杂志了,坚持二十多年购买报纸杂志的习惯也彻底丢掉了。由此可见那些传统的报纸杂志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原本盛况空前的情形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做为传统媒体人的那种强烈的失落感就可想而知了。

    时代变革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自己的饭碗就被别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抢走了,连口汤都不留给你。

    但是现在不是2018年,而是1993年年末,这个年代杂志依然是陪伴年轻人成长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这些年轻打工人群业余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

    见杨砺拿起一本《读者》杂志看着,店老板连忙笑着解释道:“小兄弟,这本杂志就是原来的《读者文摘》,刚改名不久,内容和定价跟原来是一样的,看你很爱读书的样子,买一本吧。”

    “大姐,你这里拿些杂志卖得最好呢?是不是这个《读者》?”杨砺不询问老板也是知道,他想验证一下。读者一摞只有几十本,而拿一摞《知音》至少有两三百本。

    男生一般不会看《知音》的,上面各种知音体写的苦情故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