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的情绪。此即利用对象的转移,而改变为象征性的玩偶替代,以达到平衡情绪的目的。
另有一种模式,不针对人而以其周围的事物进行替代,如所穿的衣服或有关的东西等为对象。有句谚语说:“憎恨和尚,连其袈裟也讨厌”即是这个意思。
换言之,只要是存在于对象身边的事物,都可成为出气的代替晶。乍看之下,某些人背后的作为是不可理解的,但这却是人类的真实行为,因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就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有一个朋友非常珍视一条女用手帕,据说,是病逝的爱人的遗物,类似情形,可视为因失去爱人的打击,而将失落的爱情寄托于他的遗物上,以此来减轻其所受的打击。一般所谓的“故人的遗物”,正是以赌物思人来转移失落的感情。有亲人去世时,通常会将遗物分送给家属,家属不仅会珍视遗物。甚至有人会随身携带,这种情形可能是离不开故人影子的关系。例如,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却珍视父母的遗物,与其说是怀念,不如说是受恋母或恋父情绪的影响。替代需求对象的另一模式--既非对象本身,亦非其所有物,而是以对象所具有的特征为需求对象。例如,想获得较高的地位,或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却无法如愿。于是,便憧憬上流社会的生活,如使用名牌或出入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以及与富豪子女谈情说爱等。抛开刚才拿破仑的例子不提,眼前便有许多现实的例子。例如,学历低的人想娶学历高的配偶等;相反地,历史上曾有若与某国处于敌对状态时,甚至其国家的语言亦会被敌视排斥。诸如此类的例子多不胜数。
有位知名的学者,他父亲是位有钱人。他最喜欢不断地卖弄名牌或名牌的专有常识。例如,某品牌的葡萄酒是什么口味的、咖啡的品牌中有什么典故,甚至固执己见到异常的程度。何以他会如此的在意名牌?又因何以自己懂得如此多的名牌为荣呢?其实他对身为一个学者并不满足,同时也一直眷恋着过去的美好回忆,且无法释怀。结果,只好诉诸此类做法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并沉湎于过去的幻梦中。另一方面,他也因过去常把山珍海味当家常便饭,而在现实社会中,其高贵身份却被完全抹煞。于是,他郁闷不乐而形成内在的自卑,因此,其自我表现的欲望,最后只得用莫明其妙的言行来表现。
此外,尚有一种类型最值得回味,那就是某些人常会不分对象莫明其妙地乱发脾气。例如,被上司训斥过的男人,回到家里会因一些家常攀事,而对妻子大发雷霆;受委屈的妻子也会迁怒到孩子身上;受到不明不白责备的孩子只好拿小狗出气。这种方式不同于前述的例子,既非以特定的对象作发泄,也不是以类似的相关事物为对象,而是以任何不定的目标及自己所属的事物为对象,以寻求自我情绪上的发泄。当某人内心有毫不客气地反抗上司的欲望,但碍于现实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于是怒气冲冲地回家。此时,妻子既非上司的替代,也非上司的所有事物,但却和上司同样,有象征着权威地位的性质,于是,便以此毫不相关的理由,与原来的需求对象交替,胡乱地发泄心中的怨气。
又如,在家中和父母关系不睦的孩子,常会热衷于盆栽及塑料玩具。虽然二者并不可能成为家庭的分子,但在他的内心世界,却将盆中花或玩具作为交谈的替代角色。即将二者依其心里的意识形态,作为生活中消除寂寞的发泄对象。
需求对象的替换模式,除可归纳为前述几种类型外;尚有主体的替换和行动手段的替换两种。
主体的替换往往发生在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上,转而寄托于自己的子女身上。例如,自己梦想拥有一流大学的学位,但却事与愿违,于是,便自然地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代替主体的“自己”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此种替代的角色,并非任何人都可扮演,必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