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巴士的人会告诉自己,“我喜欢走路”;又如,以高价买到劣质商品的人,亦会强加辩解说:“我讨厌廉价品”;如重考数次皆未上榜的学生,最后会无理地批评:“考上那所学校会染上不正确的思想,甚至连毕业后也没有出路。”又如,把男友赠送的昂贵手表遗失的女人会自我安慰的说:“反正也该换表了,不必太在乎。”然后,又刻意去忘记这只表所代表的纪念价值。这些论调无疑是借口,但对本人来说,却是为了平衡心理的安定所不可或缺的借口。如想从中读出对方的弱点,只需将此逻辑逆转即可。例如,有人事无大小地四处宣扬:“我不愿和无聊的人交往”,那么。那人的弱点必在于朋友太少;又如,一些用非所学的高学历者,大多对自己的学历有强烈的自卑感。此外,那些无法考进更好的大学就读的人,亦常会以合理化的逻辑为自己辩解,诸如“此处环境幽静,也可以好好地学习”。或“女同学多,应该能有段愉快的学生生活”等等。
任何一家公司,无论其规模大小,几乎都有所谓“批评家”的存在。这类批评家会不断地抨击公司上司或同事们待人处事的态度,甚至挑起其他人的不满情绪。例如:“这家公司无法让我发挥能力……”、“科长目光短浅,不会培养人才……”或“那家伙经常挂着‘我是XX大毕业’的招牌到处招摇,惹人生厌……”就这些“批评家”而言,凡此种种皆为借口,且被用以消除自己的挫折。因此,若信以为真并附和赞同,将会不自觉地陷入同样的不满情绪中,甚至因此遭受无妄之灾。这是办公室文化中最畸形的一种。人本来是解决问题的,这些人却在制造问题。
因此,在聆听他们的意见时,应该了解他们真正的心态,采取客观的态度来加以判断。例如,有些人在批评公司时,因自己对科长之位置觊觎已久,但却没有升迁的条件或能力的缘故。此种心态,可用批评家的心理结构加以解释。
有些人表面的不满,与内心真正的意愿间存在何种关系呢?据以某公司200名女性员工为对象做面谈调查,结果发现对薪水越表不满的员工,对工作也越不热衷。这些女性员工只要有人提起薪酬不公,就会连声抱怨:“工资低微,工作自然提不起劲。”但进一步探讨后却发现,不喜欢工作的因素在先,再以工资低为借口,而导致欲求抱怨的心理,与调查结果一样。根据巧妙辩解的趋势分析,这类人的人性弱点,在于自己能力不足,无法热衷于工作,以至于产生自卑感。因此对工作的抱怨,与之似是而非的理论,提供了观察人性弱点的最佳题材。例如,有些人说:“派头十足的经理,不是支撑公司的栋梁;无名英雄的踏实工作者,才是公司的基础。”而实际上这些人大多因其在公司担任的职位并不重要,而对自己有自卑感之故。又如,抱怨不断的推销员,实际上是因无法顺利地争取到订单。另外,科长措词严厉地指责报告上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或唠唠叨叨地教训属下,大多因为自己无法迅速地办理公务,或没有升迁机会所致。对于下属的这种严厉苛刻,只能反映了这种上级的虚弱和无能。如果我们对人了解越多,则会看透被言行外表所隐蔽的真相,并可轻易地揭去其神秘的面纱,窥得人性的弱点。但是,切记,我们透视人性弱点,只是为了防止人性弱点害了自己。比如,酸葡萄心理者一旦恶性发作,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嫉妒之火不仅能烧毁一个人的心境,更能令人疯狂。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战国初期,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是同学。争强好胜的庞涓学了三年,自以为学成了,前往魏国寻求功名利禄。孙膑则仍留在老师身边继续学习。庞涓后来在魏国受到重用,被授予元帅兼军师之职。随后他又立了些功劳,自以为天下第一。后来孙膑也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想考察一下孙膑的才能,让孙、庞二人各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看便知;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