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江户时代(第1/3页)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一本读懂日本史最新章节!

    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随着权力转移的,不只是权力的依附者,还有维护权力的制度与律令。当德川家康最终取代丰臣氏而掌握了全国政权之时起,一个全新的属于德川家族的时代便拉开了帷幕。为了长久地把持权力,德川幕府的世代将军都在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上发生的关键性变化。于是,有了长达260多年的江户时代。然而,正如并非所有的实验都会成功一样,德川幕府的改革也不可能始终得到民众的支持,“天保改革”便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但政坛不同于实验室,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与机会,一次失败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天保改革”就将德川幕府拉入了不可挽救的深渊。

    “太阁”丰臣秀吉死后,其政权内部立刻出现了两派对立的势力。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一派坚持拥立丰臣秀吉幼子丰臣秀赖为将军,继续丰臣氏的绝对统治,而以德川家康为首的另一派则想通过夺权结束丰臣氏统治,自己取而代之。

    1600年9月,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两派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关原合战”。这一战德川家康获得最终胜利,取代丰臣氏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时人称之为“老狐狸”的德川家康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受封后不久,立刻在江户城开设幕府,开始了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权。这一时代被后人称为“江户时代”。

    或许是为了向曾经侍奉过的“太阁”丰臣秀吉学习,或许是为了稳固德川氏永世的统治,1605年,德川家康把“征夷大将军”的职位让与儿子德川秀忠,自称“大御所”并隐居骏府城,但在背后仍然掌握着幕府军政实权。1615年5月,德川家康发动“大阪之役”,彻底打垮了一直与自己作对的丰臣秀赖及其追随势力,1616年3月,他出任太政大臣,并向明朝皇帝称藩,被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

    在国内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地位后,德川家康吸取丰臣秀吉的教训,对中央和地方机构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设置。在中央机构方面,德川幕府设置了“大老”、“老中”、“若年寄”、“奏者番”、“高家”、“大目付”、“町奉行”、“勘定奉行”和“寺社奉行”九种职位。

    “大老”是德川幕府临时设置的最高官职,负责政务,参与重要政策的确定;“老中”是幕府中央常设的最高职务,直属征夷大将军统辖,是具有最大权力的政务官;“若年寄”主要负责管理将军直属的武将“旗本”以及家臣“御家人”;“奏者番”是礼仪官,负责幕府所用礼仪事项;“高家”是“老中”的属官,掌管幕府的典章;“大目付”也是“老中”的属官,主要负责对各地大名的监察;“町奉行”负责掌管江户城内的民政与刑事事务;与其同为一级的“勘定奉行”负责幕府的财政;寺社奉行主管全国的寺院和神社。

    在地方机构方面,德川幕府设置了京都所司代、大阪城代以及骏府城代。京都所司代负责京都警卫,对皇室与关西大名进行监视,并管理畿内的幕府直辖地,是地方官职中职权最高的官位;大阪城代是幕府派驻到大阪的最高官员,全面负责大阪城的内外事务,包括军事指挥权及诉讼裁断权,由德川幕府的重要家臣担任;骏府城代是骏府的最高官员,其职责与大阪城代相同。这些地方官员的下属统称为远国奉行,由“老中”统辖。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德川幕府也加强了对各地大名的控制。1615年,德川幕府颁布了《武家诸法度》,规定各地大名要在一定期间轮流来江户参觐,对参觐时的随员数量也作出了具体规定。1635年,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修订《武家诸法度》后,对大名参觐制度进行了完善,修订后的《法度》规定:全国大名一年当中必须有一半时间留住江户,辅佐将军,期满后可回自己的领国,但是随其而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