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五章 人事调整(第4/5页)  最强迅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然科学奖搞得怎么样?我们的环境奖都颁给了谁?”

    “从决定设立奖项到颁奖总共才两个多月,评选时间更短,只有紧巴巴的一个多月。搞得太仓促,没达到应有效果。不过几十位奖项获得者的成就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没有引起任何争议。”

    章程摸了摸鼻子,接着笑道:“至于我们的环境科学奖,由于无需像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一样,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区分开来,也就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而我们的评选委员会成员又大多是基础研究学部的科学家,他们没那么多精力慢慢评。

    干脆列了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地球环境科学家清单,摸奖似的随机选了四位。没选上的留到明年、后年甚至大后年,同样没有引来任何争议。”

    这种评奖方式还是头一次听说,李晓山被搞得啼笑皆非,又问道:“那这四位当中有没有我们中国的环境科学家?”

    章程摇了摇头,倍感无奈地说:“只有一位美籍华人地球物理学家,姓毛,生于台湾,1967年罗彻斯特大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从事高温高压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多次打破静态高压的世界纪录,不仅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天体物理,还涉及高压物理和高压技术,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获得这个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李晓山笑道:“有一个华人总比全是外国人好,不然颁奖时太尴尬了。”

    “国内在自然科学研究上能够获得突破性成就的太少,尴尬很正常,今年有一位华人科学家,不等于明年、后来也有。那份名单我看过,跟毛博士同一级别的华人科学家只剩下一位,姓许,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现在在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任教,对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和古海洋学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博学多才、思想活跃的科学家。”

    全球那么多华人科学家,怎么可能就两个有资格获得nb实验室基础研究学部评选的环境科学奖,李晓山将信将疑地问:“许教授被随机评选上之后,就没有华人科学家可选了?”

    章程重重点了下头,一脸认真地确认道:“没有,在这个领域真没有。当然,候选清单会随时增减,毕竟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全球那么多地球环境科学家随时都有可能获得突破性成就。另外很多候选者年事已高,我们不能把奖颁给已经过世的。”

    ……

    与此同时,南滨市第二初级中学英语老师白晓燕,正在离港务局家属区不远的一栋二层小楼里忙碌。

    这栋和周围的几栋青砖红瓦的苏式小楼属于南滨市造船厂,绿树成荫,环境非常幽静,推开窗口就能看见长江,一直以来都被用作于暂时安置来船厂工作的省内外专家,所以南滨人习惯性地称其为“专家楼”。

    楼是去年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张铁城帮着租的,吴秀兰和老太太刚住进来,市委王书记和白市长就不知道从哪儿听到消息,带着一大堆水果和营养品过来探望。作为章大财神的老同学,白晓燕也在白市长的强烈要求下时不时过来看看。

    今天来巧了,刚进门就听到吴秀兰在电话里问她儿子和儿媳妇什么时候到家。正准备扭头回去不要耽误她们家人团聚,却被热情好客的吴阿姨拉了回来,非要她留下一起吃晚饭。

    “……三儿这孩子就是劳碌命,回来也呆不了几天,说是要去美国,还要去非洲。我说既然这么忙就别回来了,可他偏偏要回来,说什么不回来看看他不放心。白老师,你说我都五十好几的人了,在南滨生活了大半辈子,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家,有什么好不放心的?”

    吴秀兰嘴上虽然这么说,脸上却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从进门到现在一直没见她停下,又是担心儿媳妇住不惯,把房间检查了一遍又遍。又是生怕锅里炖的老母鸡糊了,进了厨房又出来,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