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二章 “两件事”(第3/4页)  最强迅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国非常了解。

    他注重政商关系,回印尼后与印尼情报部长合作,在新加坡与李光耀的弟弟一起做生意。而去年,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香港中国策略投资有限公司主席。

    当年在西山省插队时,他最羡慕城里的工人,梦想被招工回城做个学徒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但那时,他这样的黑五类根本进不了工厂。而今,即使买个工厂,对他来说,也是易如反掌。

    要么不干,一干就是大手笔!

    自去年4月受西山省委书记邀请,收购西山的一家橡胶厂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到处参观企业。西山合约刚刚签订不久,就在一片融融春意中下到hang州收购了4家企业,其中有效益很好的西湖啤酒厂和橡胶厂,以及一家应当地政府要求“搭购”的亏损企业。

    他被请到祖籍地闽州老家,一次饭桌上的交易,惊动了大半个中国。

    席间,市委书记和市长希望他在家乡投资。他就开玩笑地问,市里一共有多少个厂?市长说有41个。他说,那就都合资了吧!

    从那之后,他迅速把阵线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连连刷新一次性收购国有企业数量的记录,最高的一次签下了101家!

    在这样的速度和魄力下,“中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中国设立了200多家合资企业,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业务包括轮胎制造、啤酒、造纸、医药、机械、电子、食品、通讯、基础建设、化工和一般消费品。

    事业版图扩展到东广、福闽、东山、西山、西川、夏宁、宁辽和bj等十几个省市。涉足行业之多,跨越地区之广,以及收购过程中的几十上百家的一次性大手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

    一个是纯资本运作。一个是稳扎稳打。靠研发和创新去赌明天。

    老人家何等人物。岂能不知道这两家“香港公司”的区别,女婿能看到这一点他非常欣慰,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若无其事地问:“你是不是对‘中策’有偏见?”

    “怎么会呢,只是感觉‘中策’做得,要比nb电气容易多了。”

    “说说看。”

    郑铭整理了下思路,抽丝剥茧地分析道:“大量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的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中策’收购这些国有企业并带到海外上市。不但可以让企业摆脱旧体制的束缚,焕发新的生命力,还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间接提升国家的国际水平。

    不过在我看来,国有企业问题多,但也有很多优势。比如土地是国家免费划拨的,许多还在市中心;比如一些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品牌;比如管理问题并非厂长经理不能干,而是由于管理层级太多,不能尽情发挥……

    现在发展市场经济,竞争并不激烈。稍稍转换机制便能占有一片市场,而且员工、债务都在可以控制范围内。至少对‘中策’来说处理这些根本不是问题。”

    一次性签一百多家国有企业,连老人家都感觉太仓促,搞不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他微微点了下头,示意女婿接着往下说。

    “在与国有企业合资的问题上,nb电气极为谨慎,这一点非常像德国企业,不把方方面面都搞清楚,绝不会轻易合作。老爷子,说了您或许不信,依我对nb电气的了解,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家像‘中策’那样的企业,更不可能像‘中策’那样提供数以十万计的就业岗位。”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郑铭继续分析道:“他们在国内有好几家公司,但不管nb医疗、nb电器,还是nb电子,他们都是把能外包的尽可能都外包出去,只保留核心部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同时又非常有市场的业务,他们甚至委托关联企业贴牌生产,比如nb电梯。”

    老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