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5章 科举与答谢(第1/2页)  苏寻清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楔子

    “阿姐,原来新台这首诗讲的是女子婚后不满丈夫的愤怨之词。明白了,那戚施(yi)就是蟾蜍,蛤蟆。写这首诗的人可真不留情。”苏寻不禁笑了起来。

    “两遍已经过了,背会了没?”陆静姝笑道,方才她特意加快了语速就是想为难一下苏寻。

    苏寻本来很懊恼,谁知一想新台二字脑海里竟然浮现了整首诗。

    “阿姐,你可别小瞧我。”苏寻得意道:“听好了,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陆静姝十分惊讶,“竟然背的一句不差,阿寻你是不是以前背过这首?”

    “怎么会?阿姐你要是不信的话可以再选一首试试。”

    “好,我阿寻到底是不是成了过耳不忘的神童!”

    “这首,《黍苗》。有没有记过?”陆静姝挑的是小雅之中的,在国风之后。

    “没有”苏寻真的没有看过这首,

    “那听好了”陆静姝喝了口水,念道:“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陆静姝又念了一遍,语速稍稍加快。苏寻认真地听着,他尽力去给每个音联想到那个字。两遍结束后,他竟然真的全记住了,一字不落地给背了出来。

    “天啊,阿寻你真的成了神童,才听了两遍就记下了!”陆静姝既惊讶又激动,这年头神童可是稀罕货。而且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记忆力。

    “阿寻你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神通?”

    苏寻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我也不知道,就感觉阿姐念的每一个字就像印在我的脑海里一样。只要一想,就浮现在眼前。”

    &nsp; 难道这就是因祸得福?陆静姝心中暗想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啊。

    希望阿寻以后平平安安,一帆风顺。万万不要再有什么岔子了。

    “阿姐,科举要考些什么?我想以后去参加科举!”苏寻突然说道。

    陆静姝还是第一次听见苏寻说到以后要参加科举,不禁觉得这次意外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害处。苏寻已经变得好学了,曾经的苏寻特别贪玩,最喜欢游山玩水,还喜爱画画。苏正卿认为画家地位低下,没有出息,便禁止苏寻动画笔。因此苏正卿和苏寻的关系就有些疏远了。

    要知道在那时画家的地位并不高,他们的地位如同工匠。即便有名的绘画家,除非是世家子弟、名门贵族,不然都是穷困潦倒,以卖画为生。

    “阿寻,我们楚国的科举以前朝为基础,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是我楚国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相对来说前者难,后者易。”

    楚国的科举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也就是现在的语文考试中的默写题)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