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十章 供销社和新产业(第2/3页)  永历之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次大陆的法国人,荷兰人和丹麦人也做点生意,如果能在别人家殖民点开商馆那更完美。英国人走了以后,许三多继续研究如何炸山,王浩则回到了桃源。他希望尽快把桃源的尾巴收拾掉。

    刚回桃源没几天,大船队也从倭国赶回来,王浩惊的下巴差点没掉下来。一个好消息是仙台藩的走私启动了,十几条大船闯进月浦湾(今日本东北石卷市)的时候,引起仙台藩极大恐慌。想想自家可是在日本几乎最东北,人家琉球人跑了几千里都能过来。日本锁国已经几十年了,现在幕府允许建造的最大的船是五百石(注二),琉球人来的船队有两条是四千石大船。

    一位准一家(二级家臣,战国时期伊达政宗旗下有力家臣后代)奉命上船送慰问品顺便侦查,带队的何英礼貌的接待了他,还送了两门九磅炮作为礼物,那条买来的巡航船上的九磅炮一门都不会留,这些铁炮磨损的相当厉害,搞不清楚寿命还剩多少。仙台藩恭谨的接受了礼物,他家回赠了远远超出的黄金和俵物,这次生意谈的挺顺,生丝价格非常不错,幕府不让进口的瓷器仙台藩通通高价买走,从日本输出黄金的想法第一次实现。

    八丈就比较尴尬了,热情礼貌的日本人跪在地上一口咬定自己是徐福的后代,世世代代都在等着中华来的大人能把自己接走,好心肠的何英一咬牙把整个岛上男女老幼都带了回来。我要的是奴隶啊……建高速路的奴隶还没到位。基隆开金矿要奴隶,糖岛开发也急需,接这么多老幼回来做什么。看着何英正义的面孔,王浩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算了几千里都运回来了,总不能推海里去,还是编户吧。大不了以后去倭国的活自己亲自去,这种君子对付不了日本人的。

    三月初开始,桃源各乡和村子里悄然开出一批叫供销社的铺子。这种铺子比一般的门面大两三倍,里面分成一个个长条的柜台,店里做很多种买卖。既卖大米、盐、黑糖砂糖烟丝也卖布料和棉花,大店连咸鱼和农具都卖。他们也收购大米、黑糖还有鹿皮,鹿骨;店里有一个柜台专门管换钱,不管是军票换铜钱,还是铜钱换一角,半圆的银币这儿都能换。这个店铺是胖胖的候司长的主意,他刚提出来王浩就立马反应出来,这不就是后世的供销社嘛!现在商业不发达这个正好管用,还能起到指导物价和增加货币流通效率的功能,真是人才。

    一个纳土纳接回来的文人叫周志兴的,统管这批铺子,为此还在工商司下专门成立了一个供销总社,这是一个科级的独立单位。纳土纳搬回来的移民受到所有部门的欢迎,他们要不就是纯粹的明人,要不就是冒死坐着小船从大陆各个港口漂到纳土纳,他们对满清的态度绝对让人放心,更何况这千把户人家,文化人比例惊人的高。情报司也最喜欢招聘这批人,这里面什么口音都有,派出去最方便。

    供销社的建立给桃源创造出一个新特产,去年搞回来几十户松江的棉织户,最初是想建一个大型棉纺作坊。可惜台湾水土不适合棉花生长,一直搞不到稳定原料,再加纺织又是绝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时也筹集不出人,这批织户最终被打散编入各民队,他们带来松江府全套纺织技术,桃源的棉纺水平一步达到东亚最高水准。既然对印度贸易能够源源不断取得棉花,现在民间棉纺一下子兴旺起来,这些织户的女户主已经不用亲自干活,民队争先聘请他们去传授技艺,教导番妇和倭妇。越来越多民人从供销社购买棉花拿回去纺线织布,这个消息传到王浩这里,他马上把供销社棉花售价降到不赚钱,于是桃源供销社成了最大的棉、布商人,成千上万的民户则成了分包生产商。

    生活在桃源县的民人是幸福的,男人们农忙时干农活,耕作着肥沃的水浇田,稍有农闲他们可以去各种建筑队、筑路队打零工,不但能赚回饭钱还有些铜子收益。而女人们除了照顾家人,她们还可以从造币局领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