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七章土楼堡垒(第1/3页)  浪起料罗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沿着厦门港航道向西航行,首先出现在右手边的便是华洋杂陈,中西合璧的鼓浪屿。期间航道宽阔,风平浪静。再往前,左手边的岛屿便是后世作为鱼雷艇出击锚地的海门岛。至此出击的鱼雷艇曾多次予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舰船以重创。

    九龙江入海口在西侧的海澄县,也就是后世的龙海市区处便又收缩,进入河道阶段。河道在此分为北溪干流和南溪支流,(民国时称能抵达长泰县的北溪干流为九龙江,而称南溪支流为龙溪,与龙溪县同名)而从南溪支流逆流而上,一路上能够途经龙溪县城(漳州城区)、南靖县城,以及本次华南安全驳船的目的地——平和县城。

    华顺运输的船只在九龙江流域执行商运任务,早就是沿岸地区不可或缺的日常了。在张贞没有奉旨带兵来到漳州驻扎之前,那些需要机器船牵引的驳船列和能够自航的浅底驳船就在江面上往来不息,输送着各种各样的货物和资源。

    华鸽厂的罐头和果汁、或进口,或自产的廉价粮米、金门县晒出来的细盐,甚至还有华原电化厂试生产的漂粉,这些货物日夜不停地往九龙江的上游运,换来的是龙岩各处产的煤矿、农民家养的活畜活禽、以及长泰县已经铺开规模化种植的新鲜蔬菜——这还只是这条贸易链上“华南自营”的部分,至于商人雇佣华顺运输的船只进行商业活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中的利益纠葛,涉及的人员与社会层次,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一旦华顺运输停摆,不仅是漳州六县残留的地主没了洋货和吃用,就连农民也没了外销产品的路子,那这样还不立马反了丫的?

    而南京朝中也有人和华顺的利益息息相关,特意托人捎话给他:让他不要“在其位而谋其政”,去打华顺运输船的主意。所以张贞敢向示范农庄伸手收税,唯独不敢动九龙江上的运输船,也就不谈什么登船临检了。

    平和县战况吃紧,但驳船依旧往平和县开——张贞接到了下属的报告,隐隐约约觉得那船里头有些问题,但也只能放行而无可奈何:他一没船二没胆,还是算了吧。

    几艘驳船慢慢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深夜时分便停泊在了县城小溪镇外数公里的溪面上。几个九龙江人民卫队的士兵动作利索地解开了驳船后的舢板,划着船把某件防水油布盖着的东西搬到了岸上。

    油布一掀,不知内情的士兵们不免都吓了一跳。那是一尊带着两根细腿和一块大“脚板”的奇怪火炮。这是真正的“新潮玩意”,只有在金门演习场练习过操纵它的士兵和船上的武然露出了邪恶的笑容。

    andtle27,也就是后世说的勃兰特迫击炮,是一年多之前才在法国诞生的“新锐武器”。它全重不过六十千克,但却就是能把四点五千克的弹丸投送到一千五百米之外。而同期国内正规军精锐装备的沪七生半山炮,投射五点三千克的榴弹最大射程也不过四千三百米。

    而且,七五山炮的行列全重达到四百零五公斤,必须得要四匹马才能分解驮载。暂且不提得占用驳船多大的可用吨位,一旦遇到像今天这样,没有码头必须使用舢板转运的情况时,这山炮也就居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和无用的死重没有什么两样了。

    而之所以要祭出迫击炮。是因为平和县城并非处于不设防状态。根据之前商人和船运工人的报告,县城里有数座从前清时代就留下的土楼。

    闽西客家人聚集地多筑有土楼。这对于南方人而言自然是不会陌生,而土楼和北方的“土围子”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防御力方面都达到了土基建筑的顶峰。

    这些土楼的外墙在版筑时不仅挑选了“三合土”(黄熟土,石灰,沙子按比例混合),还常常在混土时掺入红糖与米浆。版筑而成的外墙以常人之力敲击铁钉都很难钉入,历经上百年完好无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