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0.白驹过隙(第3/4页)  军嫂当低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很多年后偶尔看到这个案例,怎么看怎么觉得眼熟,回家跟徐灵灵一说,惹得夫妻俩大笑不已。

    北北一直和爸爸妈妈在东北生活到了六岁才不得不回了北京,那个时候,席牧已经是正营级的军官了。

    早在北北三岁的时候,家里人就开始催促徐灵灵带北北回北京,用的借口是北北该上幼儿园了。

    席牧立刻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回去,列举了北北在徐灵灵的教育下每天的学习日常,认字、学英语、唱歌、跳舞、写大字、画画、户外游戏等等不一而足。中心思想就一个,他儿子跟着妈妈,比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话说的那叫一个恳切,例子举得那叫一个详细,就连每周的菜单都列了一份,生怕他媳妇儿立场不坚定,被家里人说服了,带着儿子跑了。

    姥爷戴上老花镜,愣是花了一个小时,才把一封信给看完,把姥姥在旁边急的不行,你赶紧跟我说说,小牧说什么了?北北什么时候才回来啊?可想死我了。

    不回来啊?这个臭小子!

    为了安慰老人家思念重外孙子的心情,也是为了让老人家放心,徐灵灵抽出时间来,带着北北回了一趟北京。住了不到半个月,就被席牧一天一个电话催了回去。

    太姥爷太姥姥爷爷奶奶全加起来,也没能留住北北,只争取到了每年至少回北京住半个月的权益。徐灵灵没意见,正好可以到北京买点儿东西补补物资。席牧也没意见,半个月还成,还能尝尝小别胜新婚的美好滋味。

    结果到了北北六岁的时候,席牧就享受不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了,北北得回北京上小学。

    县城的教学质量在当地算是好的,可跟北京还是没法比。这回家里人下了决心,任凭席牧说的天花乱坠,北北也必须回北京读书不可。

    就连徐灵灵都不站在席牧这边,席牧众叛亲离,只好认输,愁眉苦脸地看着媳妇儿带着孩子回了北京。

    “媳妇儿,你可得早点儿回来。”儿子不回来也就算了,媳妇儿必须回来。

    徐灵灵无奈地答应:“成,北北一习惯了上学我就立马回来成不成?”你可赶紧下车吧,人家广播里都催了。

    席牧长吁短叹地下了火车,目视着火车带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越来越远,终至不见。太可怜,太悲惨,太凄凉!

    没法儿活了。

    北北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每回回北京,都要住到太姥爷大大的房子里,还有大院里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好开心。妈妈说等上学了,还会遇到更多的小伙伴,更开心!相比之下,不能天天看到爸爸也没有什么,反正爸爸很忙,他还有高大的太姥爷、爷爷和好多表叔,完全能替代爸爸的角色。

    徐灵灵眼看这父子俩完全不同的反应,哭笑不得。她当然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可惜席牧的职业决定了,他只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甚至连她这个当妈妈的,也极有可能会缺席。她能为北北争取这几年的一家团聚的时光,已经很不容易了。

    她的心现在已经分成了两半,一半归旁边兴致勃勃对新生活充满期待的儿子,一半归黯然神伤的孤独丈夫。哪一头都无法撂下,哪一头都无法割舍。还是她来回跑吧,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徐灵灵就开始了她的候鸟生活。陪着北北在北京住了一个月,等他习惯了小学生活之后回了东北。到放寒假的时候再回北京住两天,接他去东北一家团聚,寒假结束前再把他送回来,陪着住些日子再回东北。到了暑假的时候再来接他,暑假结束前再把他送回来。

    陪着北北来回奔波的,还有闹闹。怕北北离开父母不习惯,徐灵灵特地把闹闹带着回了北京。为了掩人耳目,每回都得提前跟已经复员回京在铁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