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篇~第一章(第2/4页)  暗的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龟子一个个捏碎,看它们身体流出的橙色汁液,示意赵宇飞说下去。

    “白银杀人案你应该听说过。从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嫌疑人高承勇性侵杀害女性11名,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且极具隐蔽性。”

    “1988年5月26日下午,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被害于家中,下身赤裸,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26处。”

    “1994年7月27日下午,白银供电局19岁女临时工石某在其单身宿舍遇害,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

    “…………”

    “2002年2月9日中午,25岁的女子朱某在白银区陶乐春宾馆客房中被害。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下身赤裸。”

    “明哥,首案距今已有30多年之久。究竟是如何侦破的?”

    明士杰十分不屑地说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嫌疑人作案,就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赵宇飞在鸡手冬瓜汤上洒了一层细密的葱花,漂浮的油脂让他想到了尸体上的尸蜡。自认为见惯大场面的赵宇飞早已对一切恶心的事物免疫,即使在车祸现场吃豆腐脑,他也全然无畏。

    赵宇飞嗅着淡淡的香气,轻轻咀嚼一块冬笋:“如此相似的作案手法,若早些合并调查,通过相同点的分析,也许可以避免后续问题的产生。”

    “不。没那么简单。我想你应该注意一下时间。你一个警校的实习生,没资格轻易下结论。”明士杰拧着眉毛,不满地说道。

    赵宇飞毫不在意,他已经习惯了明士杰的风格,带着请教的目光向他看去。

    “看一下时间跨度。第一次案发于1988年。第二次1994年。相隔6年。第三次1998年。再隔4年。”

    “我想,在你学习刑侦专业的第一堂课上。你的老师应该对你讲过,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个犯罪嫌疑人,如果短期连续作案,采用相同手法,别说你,就是条……就是条条框框约束下的大一新生也能将案件联系到一起。”明士杰迅速掩盖住自己脱口而出不雅的话。“最难侦破的案件,就是杀了人后,再也不犯第二次。”

    “不过,尝试过用杀人这种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犯罪嫌疑人往往抱着侥幸心理去进行第二次犯罪。无论心思多缜密的人,只要细究,在动机及手段上总有相似之处。犯罪心理学中相关阐述不少,我不多说。”

    赵宇飞听着明士杰的指点,心中重新盘算着细节。

    在白银杀人案中,11名受害人均为19-30岁的女性,身体器官缺失、颈部被划开、遭到侵犯且上身有多处刀伤。

    但是,在其他的变态杀人案中,类似的行为极其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起案件很难画上等号,合并侦查也并非轻而易举。

    赵宇飞明白,他不过是在事后,通过上帝视角观察案件的始末,才会轻浮地抛出自己的意见。

    明士杰全然不顾食堂“禁止吸烟”的标识,将可乐瓶盖当做烟灰缸。他对低头苦思的赵宇飞比较满意,继续讲道:“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千万不要刻意去揣摩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嗯?”这显然与犯罪心理学背道而驰。大多数刑警办案的第一步便是调查犯罪动机及疑犯心理。

    “所有通过杀人来解决问题的人,绝对不会有常人的心理。如果你以正常人的角度去揣测犯罪嫌疑人的价值观,就会先入为主。办案是把每一个环节的疑点穿引到一起,就像十字绣,也许会有成千上万的疑点。你不把所有点联系到一起,就不会知道最后会绣出什么。”

    “绣错一针。鸳鸯就会变成鸭子。”

    在没有监控录像、DNA检测技术的年代,瓶颈是难以突破的。媒体舆论的反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