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一举三得(第1/2页)  乱世太平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新书上线17天,9万字,收藏惨不忍睹,麒麟可可没有拉帮结派,也没有走捷径刷票,纯粹是让作品自然供书友选择,我将精力全情投入在写好作品上,大家给点支持,几秒钟的时间,动动手指收藏一下,给推荐票更好。历史题材比较难写,贴着史实走的更难写,常常是几个小时才能出一两千字,麒麟可可创作是认真的。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书友,一定是认为这个作品还不至于让您吐不是。所以腆着脸求票来了,感谢书友们的收藏和推荐票,让麒麟可可更有动力。感谢下方不败,第一个给麒麟可可的票。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有人看,麒麟可可更新不辍。谢谢了。)

    唐仲笑嘻嘻的道:“你个张子平啊,刀头舔血都不怕,还怕做官。你先不忙推辞,听听公子的想法再做决定不迟啊。”

    杨柯扶着张昌重新落座:“子平兄,这个官不需要你五更临朝、鸡鸣站班,甚至不用和同僚打交道,不归吏部统辖,直接听命于太后。”

    看到张昌一脸疑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杨柯单刀直入:“就是让子平兄你做一个统管天下驿站的官。”

    “驿站?不就是送信的吗?送信的还要派个官来管?”张昌不明就里。

    “驿站可不只是送信那么简单。”唐仲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耐心的开始给张昌解释邮亭的作用与由来:“驿站的前身叫邮亭,源于秦统一天下之后,始皇帝在举国遍设十里一亭,承担着乡间里弄百姓治理和缉盗之责,而在一些水陆要冲和道路汇聚之地的亭又兼有传递公文的作用,被时人称为邮亭。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变成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的地方,时人称为驿馆。馆内分驿丁与驿将,也有叫捉驿的。驿丁大多是服劳役的百姓,会轮番更替,驿将则是朝廷任命的吏员,往往父死子替,世代相传。自汉以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驿路十断七八,驿馆便渐渐消亡,我大晋虽立国十余年,但一直未能重建驿馆,所以,公子是希望你能挑起这个担子。”

    这一番解释言简意赅,张昌算是听懂了,双眉紧皱,十分勉强的应道:“公子既然选了俺老张,俺干就是了。”

    “子平兄是否觉得小小一个驿馆,难遂兄平生之志?”杨柯察其言观其行,径直问道。

    张昌也不隐瞒,点点头:“送信还在其次,迎来送往伺候人的事,俺老张只怕真干不好。”

    “子平兄,如果我说驿馆重建的好坏事关大晋的国家兴亡,你信不信?”杨柯语出惊人。

    “打死俺都不信”。张昌回答得也很干脆直白:“没了驿馆,还可以住客店,没了信使,还可以想其他法子。就算官员没驿馆住,信送不了,和国家兴亡又有什么关系?张昌愚钝,实在是想不明白。”

    唐仲回答道:“其一,驿路不通,消息隔绝,京都洛阳就会变成聋子和瞎子,边疆战况、藩王异动、百姓名生、官吏操行、天灾人祸,朝廷一无所知,治理江山社稷就是盲人骑瞎马,当然事关国家兴亡。其二,驿路不通,朝廷政令不出京都方圆之地,物资粮草难以调配,商旅绝迹货不流通,朝廷治下藩王、州郡官吏与朝廷不通吊问,俨然是国中之国,怎能说无关国家兴亡?”

    张昌抠了抠脑袋,细想想似乎唐仲说的有点道理。

    “驿馆重建的目的有三,一是收集情报,包括边镇寇情、藩王异动、官吏操守、民风民情、山川地形、百姓收成,天灾人祸,让朝廷长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二是畅通政令,朝廷意旨能举国通行,大晋再无治外之地,治外之臣、治外之民。三是开举国通商之先河,国无商不强,民无商不富,有史以来历朝历代都是重农轻商、抑商,更甚者还病商,驿馆就是要给全天下的人做个表率,让民心向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