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76俄国内战(第1/3页)  新中华190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徐天宝得到了他想要的,根据条约,中俄边境东北部分分将恢复到《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事实,中队在中亚实际控制的地区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边界。再次基础上,对沙俄政府的军事、经济援助继续开展,大批逃进中国境内的白俄军再次汇聚到伊尔库茨克。在那里,他们直接从来自中国的专列上领取步枪和棉衣,然后在高尔察克、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的率领下,与捷克兵团一起,向莫斯科挺进。

    同时,英法军队13万人在南方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先后占领巴统、梯弗里斯、巴库等城市,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因遇红俄游击队的激烈抵抗,只向内地推进100~150公里。英、美、日干涉者则增派援军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加强对白卫军的援助。中队则是在伊尔库茨克以东的区域内驻扎,帮着白俄军镇压游击队。至1918年夏季,,红俄只占有约原俄罗斯四分之一的土地,陷入四面受敌的地步。

    红俄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红俄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红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红俄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甚至还专门成立了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简称契卡。

    契卡很快就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对旧军官进行了清洗。实际上,红俄军的初创及红俄最初的军事行动,是在《布列斯特条约》签订之前,由防备德奥军进犯而发起的,因此吸引了不少旧军队里的爱官自动加入。他们参加时以为新军队只用于对外;可是一旦加入,才发现自己无法自主命运,抗命或开小差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以后托洛茨基更是强迫征调,以家属为人质及派遣政治委员等的各种办法来管束。职业军人一时又无其它技艺自存,也只好听从调遣。因此之故,红俄军在指挥系统上保全了帝俄的军事传统。初创的几个月内,即有八千旧俄的军官被托氏收入囊中。——其中许多人,尤其是家境较一般的平民子弟,或是部分中产子弟,在被浪漫的红俄理念熏陶之后,成为了红俄的真心拥戴者甚或加入其中。到一九一八年年底,被红俄军聘用任命的旧军官增加至二万二千人。但这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叛变投敌,甚至包括方面军,集团军级的司令员。这是在所难免的。以至于当时有一种说法:说红军是一只漏水的竹筐。

    在军事物资方面,沙俄大的中心城市及工矿企业,大都在红俄政府手中。因此红俄军的军备供应问题不大。沙皇曾靠俄国的工业供应了近千万人的庞大军队。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及拥有步枪一千一百一十万支、机关枪七万六千挺、野炮一万七千门。其中有百分之十流入红俄军队手中。这意味着即使工厂不再生产,红俄军也至少拥有一百一十万支步枪和七千六百挺机枪。与军备和工业品的供应不同,农产品的供应问题较大。特别是在战争早期(一九一八年),余粮征集制还未能广泛推行,许多地区的农村苏维埃有抵触情绪。而白俄军又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对铁路交通的切断也较为容易。所以莫斯科和彼得堡曾一度出现存粮仅够三天的窘境。

    除了军备和粮食,兵员的供应一直问题不大。工人和农民是红俄军取之不竭的后备兵源。新政权的基础,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至于广大农民,最初从红俄手中分得了土地,满心欢喜。但红俄军的余粮征集制使他们认为:“土地是我们的,粮食却是你们的,那有土地又有什么用呢?”但另一方面,白俄军的高压式抢掠;也同样引起农民的反感。总的来说,农民(富农除外)处于摇摆的中立,摇摆的程度,视各地余粮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